沼泽鹞(英文名:Swamp Harrier,学名:Circus approximans),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大型、修长的猛禽,在澳洲和南太平洋岛屿广泛分布。在新西兰,它还有个毛利名‘kāhu’。近700年内,它才到达新西兰,取代了已灭绝的本土物种Eyles's harrier。
外形特征:沼泽鹞全身大部分呈暗棕色,随着年龄增长色泽渐浅,其显著特征是白色的臀部。它通过缓慢低飞的方式狩猎,双翼微张。体型介于48至61厘米之间,翼展可达118至145厘米。成年个体体重范围在580至1100克,雌鸟明显大于雄鸟。在新西兰,雄鸟的平均体重约为640克,雌鸟平均870克。
鸣叫特征:雄鸟在展示飞行中的叫声是一种远传的下降音调‘wheeoo’,而雌鸟的叫声更低沉、拖长;雄鸟在向巢穴运送食物时会发出低沉的‘kok-ok’声;面对人类入侵者,则会发出‘kekekek’的声音。非繁殖季节中,它们大多保持沉默。
生活习性:栖息于陆地、河口和沿海湿地,草地、农田和牧场,海拔从海平面至1700米。筑巢于高高的芦苇、草丛、作物和其他密集地面覆盖物中,但在开阔乡村的各种生境上空猎食。冬季迁徙至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最长记录移动距离为1520公里,从塔斯马尼亚到新南威尔士东北部。主要以哺乳动物(尤其是塔斯马尼亚的兔子)、鸟类和鸟蛋、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大型昆虫和腐肉为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9月至2月,主要在10月至12月在澳大利亚产卵。通常是单配制,偶尔多配偶制。筑巢于地面或水面之上,由枯枝、芦苇、干草和其他植物构成,有时位于作物中或离地4.5至7米的低树上。每窝通常产3至4枚蛋(1至7枚),孵化期31至34天,雏鸟初生时覆有白色绒羽,约43至46天离巢,离巢后依赖父母4至6周。最长寿的环志个体活到了18岁。
区别辨识:与白头鹞相比,沼泽鹞显得更暗淡,雌鸟颜色更深,腹部更红棕色。幼鸟整体深褐色,臀部有淡淡的痕迹(主要是红棕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在适宜生境中常见,但在湿地被排水的地方局部数量减少。巢穴容易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曾经因DDT使用导致蛋壳厚度显著降低,现在DDT使用已停止。有时被射杀,也有沿路死亡的情况。
地理分布:繁殖于澳大利亚(除中部和南部), 斯图尔特岛北部和南部, 新西兰查塔姆群岛东部和南部, 瓦努阿图, 新喀里多尼亚(包括新喀里多尼亚忠诚群岛), 斐济和汤加(波利尼西亚西南部、中南部)。非繁殖期分布至新几内亚中南部Trans-Fly和新西兰北岛东北部的Kermadec Islands。
其他:在新西兰,沼泽鹞仅在最近几百年内建立种群,随着低地森林被早期的波利尼西亚定居者大规模清除。它在新西兰的化石记录中缺失。沼泽鹞受益于欧洲人的定居,如今在开放的农田中非常普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沼泽鹞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