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鹞(英文名:Western Marsh Harrier,学名:Circus aeruginosus),是鹰形目鹰科鹞属的大型猛禽,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的西欧、亚洲和邻近非洲地区。体长介于48至56厘米,翼展可达115至130厘米,体重雄鸟约400至650克,雌鸟约550至800克。雄鸟头部和肩部呈淡灰黄色,背部具黄褐色条纹,雌鸟全身巧克力棕色,头部顶部、喉部和肩部有鲜明的黄褐色。分布范围从欧洲、北非到中亚和中东北部。
外形特征:白头鹞体型庞大,翼展宽广,雄鸟主要呈暗褐色,头部和肩部颜色较浅,雌鸟全身巧克力色,头部、喉咙和肩膀带有显著的黄褐色斑块。幼鸟类似雌鸟,但肩部黄褐色较少。成年雄鸟有三色翼,灰色尾,头部和胸部颜色对比明显,腹部锈褐色。雌鸟颜色较暖,胸有条纹,头部有暗线穿过眼睛,缺乏欧亚种的白色帽状斑块。成年鸟体长43至54厘米,体重雄鸟405至730克,雌鸟540至960克,翼展115至145厘米。
鸣叫特征:繁殖季节外通常寂静无声,雄鸟展示叫声为远距离传播的尖锐‘whee-ah’或‘kweeoo’声,常在飞行中发出。受惊吓或烦躁时,会发出‘che-ke-ke-ke-ke-kek’的咯咯声。
生活习性:偏好广阔密集的湿地植被,如芦苇和香蒲,栖息于淡水和咸水的湿地环境,如沼泽、湿地、湖泊边缘等。低地平原为主,亚洲可达海拔2000米。在迁徙和越冬期间,适应森林、高山、农田等多样环境。以小型至中型鸟类、哺乳动物(尤其是啮齿类)、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部分昆虫为食,具有很强的机会主义倾向。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4月至5月,北欧可延至6月。通常一夫一妻制,但雄鸟有时多配偶。巢筑于密集的湿地植被中,如芦苇床,直径约60至80厘米,深度不定。雌鸟负责筑巢,双方共同添加材料。平均产卵数3至6枚,孵化期31至38天,仅雌鸟孵卵。雏鸟35至40天离巢,之后再与父母共处25至37天。性成熟年龄为2至3岁。
区别辨识:与近缘种白腹鹞相比,雄性白头鹞头部更暗,胸部更红棕色,雌鸟颜色更暖,胸部条纹更明显,无欧亚种特有的白色帽状斑块和眼线。成鸟中存在永久雌鸟相似的雄鸟个体,可通过喙长和体重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历史上曾因栖息地破坏、过度使用农药、非法猎杀而数量锐减,现已受到法律保护,数量有所恢复,但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威胁其繁殖地。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洲、北非、中亚至中东北部,越冬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尼罗河谷、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和中国东南部。在中国,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天山及周边地区,冬季南迁至印度阿萨姆等地。
其他:历史上,白头鹞曾因人类活动如狩猎、栖息地破坏而数量急剧下降,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全年保护措施的实施和DDT等化学药剂的禁用,其数量开始回升。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头鹞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