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济鹦雀(英文名:Fiji Parrotfinch,学名:Erythrura pealii),是雀形目梅花雀科鹦雀属的鸟类。以其鲜亮的红头和尾羽、绿色身体著称。常见于森林边缘、花园及公园环境,亦适应人类改造的生态环境。该鸟种在斐济四个大岛(维提岛、瓦努阿岛、塔韦乌尼岛和卡达武岛)以及Yasawa和Mamanuca群岛均有分布。
外形特征:雄性斐济鹦雀体长约10厘米,体重介于10.4至13.6克之间,头部至面部鲜红色,额头至后冠区黑色,颈背至背部绿色,臀部和尾上覆羽红色;翅膀绿色,飞羽深棕色带绿边;中央尾羽红色,外侧尾羽棕色带红边;下巴及上喉黑色,下喉至胸部蓝色,下胸至尾下覆羽绿色。雌鸟相似,但头部红色范围较小,仅至中部冠区,胸部蓝色仅延伸至上胸,绿色部位可能略淡。幼鸟脸蓝至绿色,喙黄色带暗尖;冠部红羽发育较快,喙逐渐变黑,上颌末端较浅色。
鸣叫特征:斐济鹦雀的叫声为细高音的“cheee cheee cheee”,歌曲为拉长的双音口哨,既在空中展示时发出,也在停栖时发出。
生活习性:栖息于森林边缘、开放地带,包括花园和郊区,频繁在草坪上觅食。以草籽为主食,辅以小昆虫和蜘蛛;偶尔食用浆果和花蜜。常在地面觅食,包括公园和花园草坪,以及开阔草地。常见数十只个体组成的群体,也有五至六只的小群。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可能为1月至4月及7月至8月。巢呈穹顶状,侧入口,由新鲜草叶构建,通常隐藏在树中的隐蔽位置。一窝通常产四枚蛋,有时三枚,纯白色;孵化期13至14天;雏鸟裸体,皮肤粉红,口角有蓝斑点,上腭黄色带五个黑点,雏鸟期18至21天;离巢两周后独立。
区别辨识:与黑脸鹦雀相比,具有黑色喙和黑色面部,是区别要点。斐济鹦雀与皇鹦雀和红头鹦雀相似,但后者两种不在斐济出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太平洋地区:分布于斐济的维提岛、瓦努阿岛、塔韦乌尼岛、卡达武岛,以及Yasawa和Mamanuca群岛。
其他:适应人类环境,尤其喜欢种植的草坪草(Axonopus compressus)种子,被视为稻田害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斐济鹦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斐济鹦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