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鬣鹰

Madagascar Harrier-Hawk Polyboroides radiatus

马岛鬣鹰(英文名:Madagascar Harrier-Hawk,学名:Polyboroides radiatus),是鹰形目鹰科鬣鹰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的猛禽,以其独特的灰黑色外观和黄色面部而闻名。作为马达加斯加特有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生境,包括森林、灌木丛和草原,但在纯草地和高山区域较为罕见。该物种能够适应一定程度的生境退化。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57至68厘米,翼展可达116至132厘米。上体灰色,翅膀和尾羽黑色,尾部有一条显著的白色带纹。头部有蓬松的冠羽,使得头部看起来更大。雌鸟比雄鸟大13%左右。幼鸟呈棕色,头部较淡,翅膀边缘较淡,区别于成鸟的灰色。喙和腿呈黄色,面部皮肤在繁殖季节会变红。

鸣叫特征:发出长而尖锐的哨声,通常在飞行中给予,叫声持续1到2秒,尾音向下弯曲。

生活习性:马岛鬣鹰栖息于马达加斯加的森林、灌木林、稀树草原,海拔高度可达2000米,偏好低地雨林。以昆虫、小型脊椎动物、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包括马达加斯加狐猴。在特定季节和地区,饮食组成有所不同。搜寻食物时,会在树上攀爬,检查白蚁丘,甚至翻动地面物体寻找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可能始于7月至8月,但多数记录显示在10月开始。筑巢高度在10至32米间,通常选在成熟的猴面包树或金合欢树上。每窝产2枚蛋,孵化期约39天,孵化后小鹰存活率较低,通常只有一个幸存至离巢。

区别辨识:与非洲同类非洲鬣鹰相比,马岛鬣鹰通常颜色更浅,上体有时带有棕色色调,肩羽和上翼覆羽上的黑斑减少。幼鸟与非洲鬣鹰相似,但下体更浅,头部尤其是顶冠部分白色较多。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级保护物种。马岛鬣鹰在马达加斯加属于常见猛禽之一,尽管在中央高原较为稀少。

地理分布:马岛鬣鹰是马达加斯加的特有种,遍布于该岛的大部分森林地带,包括低地雨林、山地雨林、荆棘沙漠灌木、退化森林和其他林地,包括异域树木的种植园。

其他:曾被一些分类学者视为非洲哈里鹰的亚种,但根据命名优先原则,若合并则应称为马岛鬣鹰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岛鬣鹰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岛鬣鹰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