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群织雀(英文名:Grey-capped Social Weaver,学名:Pseudonigrita arnaudi),是雀形目织雀科伪群织雀属的鸟类。具有独特的浅灰色头冠、暗灰色喙、白色眼环和角质腿。以群居形式在刺槐树上建造草制屋顶巢穴,主要在非洲中东部的干燥草原和耕作地带活动,以草籽和昆虫为食。雌雄羽色相似,DNA分析证实其属于织雀科。
外形特征:灰头群织雀体型小巧,长度约11至12厘米,体重介于15至26克之间。其特征为淡灰色的头冠、深灰色的喙、白色的环眼圈和角质的腿。翅膀和尾巴带有黑色,尾巴末端有一条明显的浅色带,飞行时尤为明显。成年雄鸟的头冠几乎纯白,而雌鸟的头冠更偏淡灰色。幼鸟羽毛较暗淡,喙呈棕色,头冠为浅褐色。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尖锐的高音叫声,通常由7至10个元素组成,包括滚动和颤音的飞行叫声以及接触叫声;领地展示时会发出响亮的"cheep"声,警戒时也会发出单个"cheep"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的草原和耕作区,常以群体形式活动。饮食上,它们以混合的草籽和昆虫为食,包括蚱蜢、甲虫、白蚁和毛虫。取食主要在地面进行,定期饮水。
生长繁殖:繁殖活动全年皆有记录,高峰出现在苏丹的8月至12月和东非的3月至5月。它们通常是单配偶制,有时会形成合作繁殖系统,如在肯尼亚的一个群体中,25%-30%的巢穴有帮手参与。巢穴建于刺槐树上,由成对的鸟儿共同搭建,巢穴结构复杂,附着于细枝,常用抗蚁刺槐(Acacia drepanolobium)等树种。巢穴可被其他鸟类如环喉雀和栗麻雀再利用。一窝产3-4枚蛋,颜色从绿色到蓝白色不等,平均尺寸为19x14毫米。孵化期13-14天,由双亲轮流孵卵,幼鸟在20天左右离巢,之后的2-3周内仍由成鸟喂养。
区别辨识:灰头群织雀的辨识要点在于其独特的浅灰色头冠和白色的环眼圈,以及沙褐色的体羽。与之最接近的物种是环喉雀和栗麻雀,但可通过头冠颜色和栖息环境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中东部,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在繁殖区域和非繁殖区域均有所见,尤其偏好干燥的草原和耕作地带。
其他:灰头群织雀的巢穴不仅用于繁殖,也是成鸟夜间休息的地方。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头群织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头群织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