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椋鸟(英文名:Black-winged Myna,学名:Acridotheres melanopterus),是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原生于印尼的爪哇岛和巴厘岛,外形引人注目的椋鸟。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眼周裸露的黄色皮肤和黑白相间的羽毛,背部在特定亚种中呈暗灰色。过去被认为数量较多,但由于笼鸟贸易的过度捕猎,如今已极度稀少,仅限于保护区中可见。
外形特征:这种椋鸟体型较小,长约23厘米,头部、胸部、背部和臀部白色,尾羽和翅膀部分为光泽的黑色,尾尖和翼部带有白色。眼周皮肤黄色,喙色黄,基部略深。雌雄相似,幼鸟的头冠和背部呈灰色。三个亚种中,tricolor亚种背部灰色,翅膀黑色更多;tertius亚种背部灰色延伸至尾部。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叽叽喳喳、哨声和嗡嗡声的鸣叫。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热带干燥森林、灌木丛和牧场,海拔可达2400米。以小群或成对活动,既在树上觅食也在地面觅食,食谱广泛,包括水果、花蜜和昆虫。夜幕降临时,它们会集体栖息,有时与其他椋鸟混群。
生长繁殖:季节性繁殖,具体时间因地域而异。在西爪哇,繁殖季为3月至5月,而在东巴厘岛则在6月左右。通常一夫一妻制,会在岩石缝隙或树洞中筑巢,巢内铺垫树枝。
区别辨识:与长冠八哥区别在于,后者面部眼周皮肤为蓝色而非黄色,腿脚颜色较深,喙较短粗,尾巴大部分白色带黑色尖端,翅膀黑色较少,背部无灰色。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爪哇岛和巴厘岛,其中在爪哇岛西北部的红树林森林中较为常见,但在其分布范围内也能在多种森林、林缘和田野中找到。在大巽他群岛以外,新加坡有引入种群。
其他:三个亚种均濒临灭绝,尤其是指名亚种。历史上在龙目岛有记录,但其状态尚不清楚。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翅椋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