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鹭(英文名:Whistling Heron,学名:Syrigma sibilatrix),是鹈形目鹭科啸鹭属的鸟类。是南美洲特有的中型涉禽,广泛分布于南美的两个分散区域。北部种群较小,颜色较淡,主要见于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东部的草甸;而较大的深色亚种遍布东南部草甸,从玻利维亚的潘塔纳尔延伸至巴西东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啸鹭偏好开阔的湿草地,以大型节肢动物为食,以高音哨声命名。
外形特征:啸鹭体长约50-58厘米,重约521-546克。站立时,其外观为灰色,飞行时露出醒目的白色背部、腹部和尾巴。头部两侧、颈部、胸部和肩胛区的羽毛基本为白色,带有金黄至淡褐色的污渍。亚种间存在差异,顶冠和颈背上的羽毛(长达4厘米)为黑色,上翼覆羽为肉桂色;另一亚种的顶冠为石板灰色,上翼覆羽为蜂蜜色。喙为粉红色,基部带蓝紫色,尖端黑色,腿色偏绿,眼周有显著的蓝色裸皮。
鸣叫特征:啸鹭以其独特的高音哨声而得名,发出响亮、笛子般的哨声,有时连续或成系列,远距离传播,具有旋律感。
生活习性:啸鹭栖息于季节性洪水的草原,最高可达海拔500米(有2300米的观察记录)。它们偏好混合了树木的开阔地带,适应人类改变的环境,如牧场和路边。以小型陆生和沼泽动物为食,包括盗猎其他鸟类的猎物。飞行速度快,类似鸭科,通常不完全收起颈部。
生长繁殖:啸鹭求偶时会飞行展示并竖立羽毛。它们独居筑巢,不同于多数鹭科鸟类的群体筑巢,巢通常建在成熟的大树上,如南洋杉或外来树种。卵为淡蓝色,带斑点,大小约4.7×3.6厘米,一窝产3-4枚。孵化期约28天,幼鸟在42天后离巢。巢中幼鸟的存活率约为40%,风暴是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
区别辨识:啸鹭与其他鹭科鸟类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色彩模式和面部、喙部的鲜艳色彩。亚种之间在颜色上有明显差异,可通过顶冠和上翼覆羽的颜色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啸鹭分布于南美北部的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东部的草甸,以及东南部从玻利维亚的潘塔纳尔至巴西东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的草甸。近期记录显示其可能正在向巴西北部和东部扩展分布。
其他:啸鹭曾被原住民用于交易其颈部羽毛,但并未对其种群造成显著影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啸鹭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啸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