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苇鳽(英文名:Dwarf Bittern,学名:Ixobrychus sturmii),是鹈形目鹭科苇鳽属的鸟类。体长约25-30厘米,重约142克。头部背部呈灰黑色,喙灰色,喉咙有灰纵斑纹,腿黄色,尾巴灰黑色,眼睛黄色。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的湿地、河流和潮湿的森林草原。夜行性,善于隐蔽,单独、成双或成群活动。
外形特征:蓝苇鳽体长25-30厘米,体重约142克,拥有独特的灰黑色头部和背部,喉咙有灰纵斑纹,腿黄色,尾巴灰黑色,眼睛黄色。雄性蓝苇鳽的头部和颈部为深灰石板色,具延长的羽毛,上部和翅膀为深灰石板色,喉咙淡色,上胸部淡色至腹部变为褐色,重重叠着黑色条纹。雌鸟较淡,腹部更偏赤褐色。幼鸟色泽更为暗淡,上部被淡色尖端覆盖,喙呈黄色至橙红色,眼睛橙红,腿和脚黄色。
鸣叫特征:蓝苇鳽发出短促的‘hraw’音调的连续低音节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南部非洲的湿地、河流和潮湿的森林草原,偏好植被茂密的水边环境,包括池塘、沼泽,有时在红树林。夜行性,单独、成双或成群活动,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也在隐蔽阴暗的地方活动和觅食。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蝴蝶、蜜蜂、黄蜂、蝗虫和蚂蚁。
生长繁殖:蓝苇鳽是一夫一妻制的鸟类,筑巢于高树或灌木的水平或悬挂枝上,巢由细枝和干草构成。繁殖季节随雨季变化,通常产卵2-5枚,卵形卵圆形,颜色为蓝色或淡蓝色。孵化期大约18天以上。
区别辨识:与绿鹭相比,蓝苇鳽更小,飞行缓慢,下体颜色较浅且条纹密集,上体颜色均匀无横纹。与小苇鳽的区别在于蓝苇鳽颜色更深,体型更小,翼羽覆片无淡色斑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等国家,北至塞内加尔至埃塞俄比亚,南至南非,避免干旱区域。在马里、乌干达等地可能为留鸟,而在非洲南部的第三部分,蓝苇鳽通常在10月至4月出现,推测在旱季迁往赤道地带。
其他:在一些地区,如纳米比亚东北部和安哥拉南部,蓝苇鳽在当地繁殖期间较为常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蓝苇鳽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蓝苇鳽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