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头幽鹛(英文名:Puff-throated Babbler,学名:Pellorneum ruficeps),是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属的鸟类。直译: 蓬喉幽鹛,隐匿在地面或近地面处活动。其顶冠深赤褐色,眉纹色浅,鸣叫时会膨出白色的喉羽。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不丹、孟加拉国、老挝、中国、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平均体重约27.2克,栖息于多种生境,如种植园、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温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
外形特征:棕头幽鹛呈中等体型,体长约15至17厘米,体重21至31克。上体淡棕色,下体偏白,带有显著的头部图案和宽阔的胸腹条纹。头顶锈橙色,白色眉纹和喉咙与黄褐色脸颊形成对比。幼鸟较成鸟颜色更淡,上下体差异较小,下体呈淡灰白色,侧部略染灰褐色。成鸟与幼鸟在外观上有明显区别。
鸣叫特征:棕头幽鹛的鸣唱是一系列高音的哨音,有时以升调呈现。典型的叫声被转录为类似“he'll beat you”或“pret-ty-sweet”。它们的叫声往往持续且响亮。
生活习性:棕头幽鹛栖息于森林底层,常见于落叶或常绿阔叶林、竹林、次生林、茶花园、灌木丛、峡谷边的灌木丛、沿水道的植被、金合欢树、刺槐等环境,高度可达1900米。它们以昆虫为主食,包括蟑螂等,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善于在地面上翻找枯叶中的猎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3月至8月间,可能多次筑巢。巢呈大而松散的球状或穹顶状,入口位于侧面,由枯死的竹叶、草、苔藓、植物纤维和枯枝构成,内部铺设细草、蕨类植物的细茎、苔藓根、细根和叶柄,置于地面枯叶中。每窝产2至5枚蛋,颜色从白色到微带灰色、绿色、黄色、肉色或奶油色,表面布满鲜艳的红棕色、巧克力棕色至紫灰色或淡紫色斑点。孵化期间,成鸟会做出引诱捕食者的假动作。雏鸟孵化后大约12至13天离巢。
区别辨识:棕头幽鹛与其他幽鹛属鸟类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头部图案、胸部和腹部的宽条纹,以及鸣叫时膨出的白色喉羽。不同的亚种在色彩、条纹的宽度和颜色上有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棕头幽鹛在喜马拉雅山脉和亚洲森林中广泛分布,为留鸟。在不丹、印度、尼泊尔、中国、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地均有记录,特别是在印度的Corbett国家公园、Dehra Dun谷地、Rajaji国家公园、Nameri和Kaziranga国家公园以及阿萨姆邦的Buxa老虎保护区、Barail保护区和Dibru-Saikhowa国家公园中较为常见。
其他:该物种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个亚种变异,反映出其适应不同地理区域的能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头幽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头幽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