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鹮(英文名:Glossy Ibis,学名:Plegadis falcinellus),是鹈形目鹮科彩鹮属的鸟类。以其弯曲的长喙著称,被称为'黑鹬'。其羽毛在良好光照下呈现出金属铜绿色调。彩鹮广泛分布于全球温暖地带,包括中南美洲、大安的列斯群岛、南欧、非洲、亚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在北美洲,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新不伦瑞克省至佛罗里达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而在西部则被白脸彩鹮替代。彩鹮全年群居,繁殖于沿海湿地,但在非繁殖季节广泛分散。
外形特征:彩鹮体长48-66厘米,翼展80-95厘米,体重350-840克。成鸟在繁殖季节头部、颈部、背部上部和下腹呈现深栗色,背部下部、翅膀和尾巴则为金属光泽的青铜、紫和绿色。非繁殖季节的羽毛较为暗淡,头部和颈部有细密的白色条纹。繁殖季节面部皮肤从喙基到眼变为深灰色至蓝黑色,边缘有淡蓝色皮肤环绕,但不延伸至眼周。喙和腿的颜色从深棕色到橄榄灰色不等,性别上外观相似,但雌鸟体型较小。幼鸟与非繁殖成鸟相似,但头部和颈部为油绿色,且头部、喉咙和前颈有不同程度的白色。
鸣叫特征:彩鹮通常较为安静,发出的声音包括各种嘎嘎声和咕哝声,繁殖季节时会发出嘶哑的'咕噜'声。
生活习性:彩鹮偏爱浅水湿地,如咸水沼泽和淡水湿地,也可见于沿海泻湖和河口。它们全年群居,繁殖时会在多种涉禽中集体筑巢。繁殖后广泛分散,部分区域表现为半游荡状态。彩鹮通过触觉觅食,用其长曲喙探测底质,主要摄食昆虫和甲壳类动物,但在某些季节,栽培的水稻等植物可能成为其主要食物源。
生长繁殖:彩鹮在繁殖季节会在至少1米高的水上平台筑巢,巢由树枝和植被构成,每次产卵3至4枚(偶尔5枚),由双亲共同孵化20至23天。幼鸟约7天后可离开巢穴,但父母会继续喂养约6至7周。幼鸟大约28天后可飞翔。
区别辨识:彩鹮与白脸彩鹮相似,但可通过分布区和面部特征区分,尤其是繁殖季节白脸彩鹮眼周的白色羽毛和红色的喙、腿和面部皮肤。彩鹮的蓝灰色皮肤边缘全年可见,不会像白脸彩鹮那样变成灰粉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由II级调整为I级(2021.02.05)。
地理分布:彩鹮分布于全球多个区域,包括南欧、撒哈拉以南非洲、马达加斯加、中亚、南亚至菲律宾、印尼苏拉威西岛、爪哇岛和澳大利亚,以及北美洲东部及墨西哥湾沿岸,和委内瑞拉北部。
其他:彩鹮在20世纪曾被认为在中国绝迹,但近年来有少量记录表明其在中国的分布并未完全消失。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彩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