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氏鹟莺

Bianchi's Warbler Phylloscopus valentini

比氏鹟莺(英文名:Bianchi's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valentini),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曾作为金眶鹟莺的一个亚种,现已提升为独立物种。该鸟上体黄绿色,下体亮黄色,具有不明显的翅斑和黄色眼圈。头顶有两道黑色侧顶纹,顶纹呈灰色,较白眶鹟莺淡尾鹟莺的深灰色顶纹更浅。分布于中国中部、东南部以及越南北部的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湿润山地森林。

外形特征:体长约11-12厘米。头顶中间的冠纹为暗淡的灰绿色,两侧冠纹灰黑,前额处常混有浅绿色。耳羽和眼先为灰绿,眼圈明显黄色,有时前上方较模糊。上体灰绿,翅膀和尾羽棕色带灰绿边缘,大覆羽尖端通常为淡色形成薄翼斑。尾羽内侧有白色楔形斑。下体黄色,胸部侧面和胁部有时带有浅绿色。虹膜深棕色,上喙黑色,下喙浅橙色,腿淡灰粉色。雌雄羽毛相似,雌鸟平均比雄鸟小。幼鸟头顶中间的冠纹全为绿色,无灰色,两侧冠纹较淡且偏褐色,下体颜色较成鸟暗淡。

鸣叫特征:鸣唱简单,由短促(约0.7至1.2秒)且快速的歌节组成,通常以轻微的'chu'开始,随后是2-3个短而变化的、柔和的哨音,排列成短语,重复2-3次(最后一次往往在结尾不完整),歌节间通常间隔数秒。与韦氏鹟莺的鸣唱极其相似,但音调略低,频率范围较窄。

生活习性:繁殖季节栖息于凉爽温带森林的茂密下层植被中,有混合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树,如橡树和杜鹃花,以及针叶树,如冷杉。在树线以下活动,记录的繁殖高度在中国中部约为2100-3100米,在越南北部为1760-1900米。非繁殖季节在泰国,一般在1200米以上的常绿阔叶林下层。以昆虫为食,主要在下层觅食,偶尔也在树冠较低处捕食。

生长繁殖:确切繁殖信息不明,基于雄鸟鸣唱活动,主要繁殖季可能在6月和7月,即其近缘物种之后,因繁殖地海拔较高。

区别辨识:与极相似的淡尾鹟莺相比,尾部有更多白色;与非常相似的灰冠鹟莺峨眉鹟莺相比,头部图案不那么鲜明;与韦氏鹟莺相比,有灰色中间冠纹且倒数第二根尾羽无白色。性别在羽毛上相似,雌鸟平均比雄鸟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中国中部、东南部,越南北部;非繁殖期分布于中国南部、东南亚北部。

其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比氏鹟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比氏鹟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