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秃鹳(英文名:Greater Adjutant,学名:Leptoptilos dubius),是鹳形目鹳科秃鹳属的鸟类。庞大的鹳科鸟类,曾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大陆,现仅存于印度阿萨姆邦、比哈尔邦以及柬埔寨的几个零星繁殖地。以骨质头部、裸露的颈部和独特的颈囊而闻名。
外形特征:体型巨大,高达152厘米,暗色鹳类,具有厚重的、基部暗色的浅色喙和下垂的姜黄色颈囊。头部和面部大部分呈暗棕色或黑色,但头颈部分更显红色。上翼的大型覆羽和三级飞羽呈淡灰色,与其余暗色上翼形成对比。翅膀下方的覆羽颜色较淡,边缘有细小的白色羽毛。繁殖季节,腿上部变为红色。
鸣叫特征:通常在巢区附近发出响亮的咕噜声、嘶吼声和哞哞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广阔的湿地、湖泊、稻田、开阔的落叶林和淡水泛滥森林。经常在干燥地区,如草原和休耕田中发现。在繁殖季节,大量聚集在垃圾填埋场。主要以腐肉和大型鱼类为食,也捕食蛙类、蝙蝠、爬行动物、啮齿类、大型昆虫和甲壳类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0月至翌年1月,筑巢于高大的树木顶端,如Albizia lebbek、Alstonia scholaris等。巢由两大块组成,外层为粗枝,内部铺垫新鲜树叶,直径可达2米,深度1米。每窝产卵2至4枚,平均孵化期为28至30天,由双亲共同孵化。
区别辨识:与较小的秃鹳相比,大秃鹳拥有更苍白的翼面、更苍白沉重的喙、突出的白色颈环,以及灰暗且对比不那么鲜明的下翼。此外,大秃鹳的体型更大,有明显的颈囊。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比哈尔邦以及柬埔寨。在非繁殖季节,它们可能出现在印度北部的低地,偶尔达到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高度可达1500米。
其他:历史上,大秃鹳在加尔各答极为常见,被称为'Calcutta adjutant',并被纳入城市徽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秃鹳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秃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