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黑雁(英文名:Red-breasted Goose,学名:Branta ruficollis),是雁形目鸭科黑雁属的鸟类。体型较小、色彩鲜明的雁类,以其独特的红褐色胸部和黑白相间的头部图案而著称。分布于北极圈内的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冬季主要迁徙至黑海沿岸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一带,亦有少量在里海和咸海地区过冬。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保护,因其数量稀少,被列入IUCN易危物种名单。
外形特征:红胸黑雁体长53-56厘米,体重介于1058-1625克之间,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基本相似。雄鸟额头更垂直,雌鸟则较为平缓。成鸟头部两侧、前颈和胸部呈现鲜艳的红褐色,与黑色的头顶、颈背、背部、翅膀、尾巴和腹部形成鲜明对比。脸部和翅膀覆盖着白色的条纹和斑点,腹部白色,腿和喙皆为黑色。幼鸟的色彩较暗淡,红褐色标记较弱,脸颊斑点较小且灰色,腿部和翅膀的条纹较少。
鸣叫特征:红胸黑雁的叫声为尖锐且断续的‘ki-kwa, kik-wik’声,飞行中会发出重复的‘kik-yoik, kik-yik’叫声,幼鸟在出生2.5-3个月后学会成鸟式的鸣叫。
生活习性:红胸黑雁主要栖息于干燥的灌木苔原,以矮桦树(Betula)和柳树(Salix)为主,靠近水源。冬季偏爱低洼的农田,尤其在罗马尼亚,偏好平坦地带,远离人类居住区但接近夜宿地点。它们是高度迁徙的鸟类,沿着狭窄的迁徙走廊移动,秋季从西伯利亚繁殖地出发,经过特定的中途停留点,最终到达冬季栖息地。春季迁徙时,它们会形成紧密的群体飞行,与白额雁、小白额雁和灰雁一同迁徙。饮食上,它们主要以植物的叶子、茎和绿叶部分为食,尤其是草类、莎草和一些水生植物,冬季补充以谷物和块茎。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始于6月,雌鸟在陡峭的河岸、山坡或岩石岛屿上筑巢,通常靠近猛禽如游隼和毛脚鵟的巢穴,以防御狐狸的袭击。巢穴深度可达50-80毫米,直径约200毫米,通常由植被和深灰色绒羽构成。一窝产卵6-7枚,孵化期为23-25天,由雌鸟单独承担,雄鸟负责警戒。雏鸟出生后24-36小时即可跟随父母前往觅食地,35-42天后即可离巢。繁殖成功率受气候、捕食者数量和食物资源的影响。
区别辨识:红胸黑雁最显著的辨识特征是其红褐色的胸部和头部的黑白条纹。与其它雁类相比,它们的体型较小,头部颜色更为鲜艳。在冬季,它们与其他雁类混群时,红褐色的胸部和黑白头部图案使其易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主要位于西伯利亚的泰梅尔半岛、吉丹半岛和亚马尔半岛的北极苔原。冬季迁徙至黑海西北部海岸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以及里海和咸海的部分地区。在中国大陆,有零星记录,主要出现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和江西。
其他:近年来,红胸黑雁的数量有所波动,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鸟类迁徙策略的改变,以及冬季栖息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保加利亚,铅中毒和农药污染成为威胁该物种的主要因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胸黑雁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胸黑雁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