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钳嘴鹳

African Openbill Anastomus lamelligerus

非洲钳嘴鹳(英文名:African Openbill,学名:Anastomus lamelligerus),是鹳形目鹳科钳嘴鹳属的鸟类。大型鸟类。以独特的喙部构造和偏爱的食谱——软体动物而闻名。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马达加斯加西部地区,是当地常见乃至局部丰富的物种。其独特之处在于喙部中间有一道明显的缝隙,这使它能够在水中精准地捕捉到软体动物。

外形特征:非洲钳嘴鹳体长80-94厘米,体重介于1-1.3千克之间,雄鸟体型略大于雌鸟。全身羽毛呈黑色,背部、胸部带有绿色、紫色或棕色的光泽。幼鸟的羽毛颜色较为暗淡,呈现褐色,羽尖颜色较浅。喙部为褐色,下喙有一个显著的凹陷,闭合时有6毫米左右的缺口。虹膜颜色从白色到褐色不等,脸部裸露皮肤为灰黑色。腿和脚均为黑色。

鸣叫特征:通常在远离繁殖地时保持沉默,但在繁殖地附近会发出响亮粗糙、富有共鸣的吼叫声。在求偶和喂食幼鸟时,通过头部侧向撞击对方的喙部,产生类似敲击的声音。

生活习性:非洲钳嘴鹳主要栖息于广阔的淡水湿地,如沼泽、湖泊边缘、河流旁的浅水区、稻田和泛洪平原,偶尔出现在湿润的草原或火烧草地,以及森林的开阔地带。它们是迁徙鸟类,繁殖季节多在雨季末或旱季初,此时软体动物最为丰富。迁徙时,会组成大群,飞行姿态独特,颈部和头部伸展,双翼展开,适合滑翔和利用热气流飞行。

生长繁殖:繁殖时机因地理位置而异,通常在雨季晚期开始。筑巢于树上,巢为平台状,由枝条和芦苇构成,直径约50厘米。每窝产卵3-4枚,卵呈椭圆形,白色。孵化期约为25-30天,幼鸟孵化后有黑色绒毛,喙部正常,随着成长逐渐发展出弯曲的特征。幼鸟在巢中待50-55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钳嘴鹳相比,非洲钳嘴鹳的喙部缝隙更为显著,且亚种madagascariensis的喙部纵向棱纹更加突出。在野外,可通过其特有的喙部构造、黑绿色的羽毛和慢速的飞行姿态来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非洲钳嘴鹳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的西部地区。在繁殖季节,它们主要分布在东非和南非,而在旱季,它们会迁移到赤道以北的地区。在西非和沿海地区,数量较少,部分地区已出现下降趋势。

其他:人类活动如栖息地破坏、农药污染和非法狩猎对其构成威胁,尤其是在肯尼亚和南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非洲钳嘴鹳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非洲钳嘴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