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英文名:Red-whisker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鸣禽,上体棕色,下体白色,具高耸的黑色羽冠,胸部两侧具不连结的黑色环纹。原始分布于亚洲,包括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后被引入澳大利亚、美国洛杉矶、夏威夷、佛罗里达、毛里求斯等地,其中在佛罗里达的分布范围有限。
外形特征:红耳鹎总长17至23厘米,体重24至31克(雄鸟),26至28克(雌鸟)。上体棕色,翅膀和尾巴颜色更深;下体灰白,侧面带有棕色。黑色羽冠尖锐且常竖立,白色下颊边框黑色;喉咙白色,有细黑髭纹。眼睛后方有一束光泽的红色毛发,形似胡须。尾羽尖端白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尖端皆为白色;尾下覆羽红色。喙、腿和脚黑色,虹膜深棕色。两性相似,但幼鸟的羽冠更短、更棕色,缺乏红色耳羽,胸部环纹较弱,尾下覆羽粉色至橙色赤褐色。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且富有表现力的叫声,包括尖锐的‘kink-a-joo’(也可转写为pettigrew或kick-pettigrew或pleased to meet you)和责骂似的喋喋不休的歌声。
生活习性:红耳鹎偏好轻度林木覆盖的区域,如灌木丛、果园、森林边缘和开阔森林。它们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栖息于村落、农田附近的树林、灌丛,甚至城镇公园。以水果、浆果、花和草籽为主食,也吃昆虫和幼虫。对农林业的影响有利有弊。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4月至8月,期间非常活跃,经常在树梢高声鸣叫。巢筑于灌木、竹丛或低矮树木上,由细枯枝、枯草、树叶等构成,内垫柔软材料。每窝产卵2至4枚,多为3枚,卵呈粉红色,满布暗红色和淡紫色斑点,孵化期12至14天。
区别辨识:与白喉红臀鹎(红臀鹎)极为相似,但白喉红臀鹎头顶羽冠短而不明显,脸部银灰色而不具红白二斑,野外不难鉴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包括西藏东南部、云南南部、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以及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
其他:红耳鹎曾是印度部分地区受欢迎的笼鸟,现在仍然是东南亚一些地区的流行笼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耳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耳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