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信天翁(英文名:Short-tailed Albatross,学名:Phoebastria albatrus),是鹱形目信天翁科北太平洋信天翁属的鸟类。是北太平洋海域罕见的大型海鸟。历史上曾因羽毛贸易而濒临灭绝边缘,自20世纪50年代起受保护,现数量正逐渐恢复,呈现出增长趋势。分为两个主要亚群,一在伊豆群岛南部的鸟岛(Tori-shima),另一主要在东海的尖阁诸岛(Senkaku Islands)。成鸟整体白色,翼展可达215-230厘米,体重介于4.3至8.5千克,头部泛黄,喙呈鲜艳的粉红色。
外形特征:短尾信天翁体型中等,翼展约215至230厘米,身长84至94厘米,体重在4.3至8.5千克之间。成鸟通体白色,翅膀和部分覆羽为黑色,尾部末端黑色,背部带有淡黄或浅黄色调,喙大且粉红色,老年个体喙尖呈蓝色。幼鸟为深褐色,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白,成熟需10至20年。与区域内其他两种信天翁相比,其体型更大,喙色独特。
鸣叫特征:已描述的叫声包括嘶哑声、哀鸣和天空叫声,后者的音调更接近黑脚信天翁,而非翻翅信天翁。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海洋和远洋环境,集中于上升流区域。繁殖于火山灰覆盖的陡峭斜坡上,植被稀疏。在北太平洋范围内广泛迁徙,夏季聚集于白令海,冬季南下至北美的西海岸,最远可达南加州。以鱿鱼、鱼类、飞鱼卵和甲壳类动物为主食,夜间捕食,与暴雪鹱群聚于渔船附近。
生长繁殖:繁殖期始于十月,成鸟返回繁殖地,筑巢于火山岛的缓坡上,巢直径约60厘米,由泥土和植被构成。每年产一枚白色蛋,尺寸约为110.5×69.8毫米至124.7×79.4毫米,孵化期约64至65天。幼鸟出生时覆盖黑色灰色绒毛,离巢期为150至160天,但报道中提及可能长达180天。初次繁殖通常在8至9岁,平均繁殖成功率约为57%。
区别辨识:与黑脚信天翁和莱桑信天翁相比,短尾信天翁体型更大,喙色粉红,翼上有独特的白色斑块,头部和颈部带有淡黄色调。亚成体的羽色随年龄增长逐渐变白,区别于幼鸟的深褐色。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CITES: I(附录一);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红皮书等级:e;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由Ⅱ级调整为I级(2021.02.05)。
地理分布:繁殖于伊豆群岛南部的鸟岛、尖阁诸岛的南岛(Minami-Kojima)、小笠原群岛的母岛(Yome-jima)及夏威夷群岛西北部的中途岛(Midway Atoll)。非繁殖期分布于北太平洋,从白令海至北回归线之间。
其他:历史上因羽毛贸易遭受重创,一度被认为灭绝。20世纪50年代后保护措施实施,数量开始缓慢恢复。近年来,通过人工饲养和重新引入项目,成功在多个岛屿建立新种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短尾信天翁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短尾信天翁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