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里曼丹孔雀雉(英文名:Bornean Peacock-Pheasant,学名:Polyplectron schleiermacheri),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的鸟类。可能是最稀有且最少被了解的孔雀雉。特有于婆罗洲的低地森林,拥有独特的蓝绿色金属光泽的侧胸羽毛,以及纯白的喉部和中央上胸部。雄鸟具有醒目的淡蓝色虹膜和红色裸露皮肤环绕的眼睛,雌鸟则较小且颜色较为暗淡。
外形特征:雄性加里曼丹孔雀雉长约50厘米,尾长19至20厘米;雌鸟约35.5厘米,尾长15.5至18厘米。雄鸟的喉咙和胸中心为纯白色,两侧胸为金属蓝绿色,上体较红棕色,具较小的眼状斑点和类似毛发的冠羽,能竖起形成小而蓬松的前倾冠。雌鸟缺乏雄鸟的脚部刺突,头部标记不明显,全身偏红棕色,尾巴较短,尾覆羽无眼状斑点,尾羽上的眼状斑点较小且界定不明。喙和腿为深灰色,眼周皮肤为红色,虹膜雄鸟为淡蓝色,雌鸟为棕色。第一年雄鸟似成年雌鸟,但体型更大、色彩更鲜艳,飞羽外缘有红棕色和淡色斑驳,下体有虫蚀状纹。幼鸟描述不详,但可能与成年雌鸟相似。
鸣叫特征:雄性加里曼丹孔雀雉的叫声为一系列逐渐增强的嘶哑声,典型于Polyplectron属,还有响亮的双音节‘kank kank’叫声,带有类似鸭子般的音质。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原始低地森林,包括火灾后再生的地区、低地龙脑香林和冲积森林,偏好森林山脊而非平地或斜坡。在东加里曼丹,没有明显的森林类型偏好。报道的海拔范围从海平面到1070米。运动、饮食和觅食行为未知。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可能为10月底至次年3月中旬。野生状态下的繁殖信息不详,但推测其繁殖系统为一雄多雌制。在圈养条件下,一只雌鸟产下了三个单卵窝;孵化期为20至22天。
区别辨识:雄性加里曼丹孔雀雉与马来亚孔雀雉相比,上体更红棕色,眼状斑点较小,冠羽质地似毛发,可竖立形成小而蓬松的前倾冠。雌鸟比马来亚孔雀雉雌鸟更红棕色,尾巴更短,尾覆羽无眼状斑点,尾羽上的眼状斑点较小且界定不明。与帕拉旺孔雀雉相比,尾羽形态和图案介于两者之间。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加里曼丹孔雀雉分布于婆罗洲,确切分布范围不确定,但已知存在于多个保护区,包括东加里曼丹的Sungai Wain和Gunung Lumut保护森林、西加里曼丹的Gunung Palung国家公园、沙巴的Deramakot森林保护区和砂拉越的Gunung Mulu国家公园。
其他:因持续的栖息地丧失、种群数量少和分布范围有限,加里曼丹孔雀雉面临严重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加里曼丹孔雀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加里曼丹孔雀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