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尾雉(英文名:Mikado Pheasant,学名:Syrmaticus mikado),是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的鸟类。又名帝雉,是台湾特有珍稀雉类,雄鸟通体黑蓝并具白色点斑,脸裸皮鲜红,尾长而尖;雌鸟深褐具浅色羽缘。栖息于中海拔原始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于浓密杜鹃与箭竹下层。
外形特征:雄鸟体长约87.5厘米,尾长49–53厘米,体重约1300克;通体黑蓝色带紫蓝鳞状斑,上背及尾上覆羽有可变白斑,下背及腰纯黑;尾极细长,具淡色窄横斑。雌鸟体长约53厘米,尾17–22.5厘米,体重约1015克;羽色似黑颈长尾雉雌鸟但更深,黑褐与白色斑纹对比强烈。幼鸟似雌鸟,头颈喉具淡皮黄色点斑;雄幼鸟尾已现黑白横斑。
鸣叫特征:平时安静。领域鸣唱为重复的高亢下滑哨音“chip-chi-cheeeuuweet”,间插柔和“chup”低鸣;受惊时发出低沉“wok…wok…” bubbling声,若被迫起飞则叫声变大;雌鸟对雏轻声“cluck”以保持联系。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600–3300米具浓密杜鹃及箭竹下层的原始或次生林,偏好冷温带山地森林。无迁徙记录,但雌鸟家域显著大于雄鸟,且随季节变化:春秋季家域最大,冬季最小。
生长繁殖:繁殖期可能从3月下旬至7月中旬;交配制度不详,野外多见雄鸟单独或与雌鸟同行,雌鸟则常与雄鸟、其他雌鸟或幼鸟共行。巢以竹秆筑于倒地树干主干或侧枝上,距地约1米。圈养条件下每窝5–10枚乳白色卵,雌鸟单独孵化约28天;雏鸟上体淡栗、红褐与土褐色,下体灰白。
区别辨识:台湾岛内另两种雉类为蓝腹鹇与环颈雉雉鸡。雄黑长尾雉无蓝腹鹇的白色背与尾;雌鸟具暗色喙、灰色腿、腹面淡斑及尖长渐尖尾,明显不同于雌蓝腹鹇的钝尾及不同色斑纹。
保护现状:IUCN: NT(近危)。CITES附录Ⅰ。
地理分布:繁殖区:台湾中央山脉1600–3300米山地森林。非繁殖区:无迁徙,全年留居同一山区。
其他:单型种,无亚种分化。玉山国家公园(640平方公里)近年估计约有一万只个体,种群在保护区内外呈稳定至下降趋势。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长尾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长尾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