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胸山鹧鸪(英文名:Chestnut-breasted Partridge,学名:Arborophila mandellii),是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独特鸟类,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北侧的印度东北部至西藏东南部,包括不丹、达吉岭和锡金等地。红胸山鹧鸪以其醒目的红褐色胸部和灰色腹部著称,生活在海拔250至245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湿润的竹林地带。
外形特征:体长约28至30厘米,体重约268克。红胸山鹧鸪具有鲜明的红褐色胸部带状羽毛和灰色腹部,头部和侧面呈暗锈红色,黑色和白色的颈环使其外观独特。成年鸟的前额至颈背呈红棕色,眼上纹灰白,颈后和肩部点缀黑色斑点,喉咙橄榄色微带淡红,两侧有精细的黑色斑点,白色髭纹显著。胸部深红,与喉咙间有一条黑白相间的窄环。下体灰白,腹中部渐变为白色,两胁有白色斑点,下尾羽覆有白色斑点和红褐色斑纹。上体橄榄褐色,背部细黑条纹,臀部、上尾羽覆有黑色斑点。幼鸟尚未具体描述。
鸣叫特征:其鸣唱为一系列间隔开的重复、圆润的哨音,每个哨音起始模糊,结尾清晰,音调轻微上扬,持续时间约1.5秒。春季中期至夏季,尤其是在不丹的4月,鸣唱最为频繁。在印度东北部,下午和傍晚也能听到其鸣叫。受到惊吓时,会发出一连串快速滑音的‘kwiuh…kwiuh…kwiuh…’,频率约为2.5至3个音节/秒。
生活习性:红胸山鹧鸪偏好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常在林下植被丰富、靠近溪流与河流的环境中活动。它们通常以4到12只的小群体出现,性情相对大胆,擅长在地面快速奔跑,多数时候在林下灌丛中移动,仅在紧急时刻才会飞翔。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集中在4月至6月,筑巢于海拔1500至4000米的山地森林地面,利用自然凹坑或雌鸟挖掘的小坑作为巢穴,巢穴通常被茂密的灌木丛或林下植物遮蔽。每窝产卵4至5枚,最多可达8枚,卵的尺寸为33.4至44×26.6至33毫米,孵化期大约为20至21天。
区别辨识:与相似的红喉山鹧鸪相比,红胸山鹧鸪的冠部和头部侧面更偏向锈红色,喉咙白色,上胸部完全红褐色。通过其独特的红褐色胸部带和灰白色腹部可以轻易识别。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2021年2月5日)。
地理分布:分布于东洋界,自印度东北部至西藏东南部。在繁殖区域主要见于不丹、达吉岭、锡金等地。
其他:红胸山鹧鸪的鸣叫声为清晰响亮的单调哨音,发展成连续的双音节哨音,逐渐升高。配偶在对唱时发出快速的kew-kew-kew声。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胸山鹧鸪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