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斑䳍

Chilean Tinamou Nothoprocta perdicaria

智利斑䳍(英文名:Chilean Tinamou,学名:Nothoprocta perdicaria),是䳍形目䳍科斑䳍属的鸟类。智利特有种,广泛分布于中央地带至南部湖区。在较湿润的南方地区,其羽毛颜色比北方干旱地带的同类更深。当地人常以西班牙语中的‘partridge’(野鸡)称呼它。尽管曾经数量众多,但其长期的种群下降可能部分归咎于珠颈斑鹑的引入,后者在智利的广泛分布与智利斑䳍重叠。智利斑䳍栖息于草原、开阔的金合欢灌木丛、马托拉尔植被带及草甸,同时也出现在果园、农田、休耕土地乃至小麦和油菜田中。

外形特征:智利斑䳍是一种中等体型的䳍鸟,拥有角色略弯曲的喙,头部顶羽较长,常竖立成簇状冠羽。上体呈棕色,有条纹状外观,头侧淡黄,眼后有深色条纹,喉部灰白,胸前灰后转为下方的淡黄色。雄雌相似,幼鸟胸部呈棕色,少有灰色,带有同心黑色斑点,下体颜色更深。雏鸟有条纹状外观,头部图案明显。

鸣叫特征:雄鸟会发出响亮的双音节哨声,宣告领地,当受惊时,从藏身之处冲出时会发出尖锐的警报哨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400至2000米的高海拔灌木丛,常见于智利除南部Los Lagos、Tarapacá、Antofagasta、Aisén和Magallanes y Antarctica Chilena地区以外的所有地方。偏好干燥山林环境,与Acacia caven、Porlieria chilensis和濒危的Jubaea chilensis树种共生。行走姿态挺立,尾巴和尾覆羽下垂。

生长繁殖:雌鸟产下10-12枚光亮的蛋于浅坑中,由雄鸟孵化和抚育幼鸟。离巢时,蛋会被羽毛覆盖。孵化期约21天。新生雏鸟具条纹,出生不久即能奔跑,半大时已能飞行。后期可能出现蓝色或灰色斑点。

区别辨识:珠颈斑鹑区别明显,后者羽毛上方呈灰色而非棕色,两胁有许多白色条纹,尾部长,喙短而粗。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智利中央地带至南部湖区,包括干燥山林和与特定树种共存的生境。在某些地区,已被引入复活节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智利斑䳍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智利斑䳍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