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斑䳍(英文名:Taczanowski's Tinamou,学名:Nothoprocta taczanowskii),是䳍形目䳍科斑䳍属的鸟类。罕见,发现于秘鲁南部安第斯山脉及邻近的玻利维亚边境地区。其长而弯曲的喙独一无二,黄色粗壮的腿和背部与胸部丰富的白色斑纹也是显著特征。栖息于湿润的草地,靠近灌木丛和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体长32.5至36厘米。拥有长而弯曲的喙,暗淡的胸部和苍白的腹部。头部呈深色,冠羽大部分黑色,带些微棕色条纹和细薄的淡白色边缘;颈背和上部披肩淡棕色,有小的黑色边框的淡白色斑点,其余上部羽毛淡棕色,有宽的黑色条纹,一些变色和淡白色的侧向条纹;上翼覆羽淡棕色,有黑色和浅黄色的条纹,飞羽暗褐色,带有淡黄色或白色的横纹;脸部和头部侧面淡棕色,有白色和黑色的斑点或线条,尤其是黑色的髭纹和耳羽上方的另一条黑线;下巴和喉咙到上颈部分白色,带有些许棕色斑点,其余颈部和胸部淡灰棕色,有时强烈泛灰,带有或多或少黑色勾勒的白色斑点;下部淡土黄色,中央腹部白色,两侧和腹股沟部较弱的条纹;虹膜棕色或栗色;喙上部黑色,下部大部分棕色;腿黄色。两性相似。幼鸟胸部和上部更棕色,侧腹淡棕色,有黑色斑点,飞羽上的条纹更橙黄色。
鸣叫特征:当受到惊扰时会发出响亮的‘cuyy cuyy’叫声,歌声是在间隔开的时间发出的单一尖锐哨音。
生活习性:生活在云雾林区域,有灌木丛、田野、牧场和开阔的草地或岩石区,位于湿润或半湿润的山区环境,以及在树线附近或略高于树线的地区,海拔高度介于2700至4000米之间。常在波利莱匹斯树的开放树林中被发现,以及与巨大的安第斯凤梨科植物Puya raimondii相邻的区域。可能需要存在一些灌木和/或森林。通常通过声音才能检测到。似乎不会迁徙。以块茎作物为食,尤其是土豆。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有限。主要繁殖季节为4月至5月;在秘鲁,已记录到4月和5月(胡宁省)以及10月(普诺)的鸟蛋和雏鸟。雄鸟负责孵卵和抚育雏鸟。
区别辨识:其长而弯曲的喙、暗淡的胸部和苍白的腹部是与其他䳍科鸟类最明显的区别。在幼鸟阶段,其更丰富的棕色色调和橙黄色条纹也是辨识要点。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秘鲁中部和东南部(胡宁省、阿普里马克和库斯科;东部安第斯山脉的普诺);最近在玻利维亚(拉巴斯)也有发现。在秘鲁,近年来在阿普里马克、库斯科和普诺的多个地方有记录,但在钦切罗斯-潘帕谷地区自1970年以来未再记录。在玻利维亚,1999年首次在拉巴斯的Apolobamba国家综合管理保护区记录到。
其他: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栖息地退化,如频繁焚烧草地、砍伐和焚烧高海拔波利莱匹斯树林和灌木丛,以及过度放牧,对其生存构成威胁。同时,人们为了食物而猎杀它。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高山斑䳍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高山斑䳍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