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胸鹦鹉(英文名:Red-breast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alexandri),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又称: 小绯胸鹦鹉,显著特征为红嘴、绿背,喉、胸橙红色。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在中国,常见于低山地区和山麓常绿阔叶林,也到平原、河谷、农田和居民点附近觅食。
外形特征:绯胸鹦鹉体长33-38厘米,体重133-168克。头部淡蓝灰色,具细黑线从鼻孔至眼睛,黑色下巴和下颊。胸部至腹部中部粉红色,腹侧至腹中部淡绿色。颈部两侧、颈背和背部绿色,翼覆羽带黄绿色。雌鸟下体颜色较暗淡。幼鸟头部和下体绿色。亚种kangeanensis头部蓝色较少,翼斑更黄;dammermani体型较大;fasciata头部带蓝色,胸部暗粉色,下颚黑色;abbotti类似fasciata但体型更大,颜色更浅;cala类似abbotti但蓝色较少;major类似cala但体型更大;perionca类似major但体型略小,腹部和臀部颜色更鲜艳。
鸣叫特征:绯胸鹦鹉最常见的是短促、鼻音重的下滑或过滑的叫声,常常连续发出,如'kyah…kyah..'或'keh-keh-keh-keh-keh..'。站立时,叫声更为多样,包括清脆的'krrreeeah'声,责骂般的'screee'声和各种争吵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润落叶林、次生林、红树林、柚木和椰子种植园、林地边缘和村庄附近的耕地。通常在繁殖季节保持定居状态,但在局部地区会因食物供应变化或寒冷天气而不规则地迁移。食性包括花蜜、花朵、种子、果实、嫩芽和谷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一般在12月至翌年4月,筑巢于树洞或枯枝中,常有数对在同一片树林中筑巢。在泰国西部的干迪伯卡森林中,活跃的巢穴位于3.5-11.8米高的活树树洞中,入口直径5-8厘米。产卵数3-4枚,卵大小约29-31.9mm x 24.1-24.6mm。孵化期约28天,雏鸟期约50天。
区别辨识:绯胸鹦鹉与同类物种的区别在于其明显的红色胸部斑块和黑色髭纹。不同亚种之间存在颜色深浅和大小上的差异。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CITES II。在中国,绯胸鹦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印度至苏门答腊西部岛屿、爪哇、巴厘岛、婆罗洲卫星岛以及中国西南部等地。
其他:绯胸鹦鹉在城市如孟买和新加坡已形成野生种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绯胸鹦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绯胸鹦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