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隼

Saker Falcon Falco cherrug

猎隼(英文名:Saker Falcon,学名:Falco cherrug),是隼形目隼科隼属的鸟类。源自其在印度的称呼,大型猛禽。体型庞大,力量惊人,广泛栖息于开阔的草地、山地和稀疏林地。其最具特色的外部特征是深色的‘裤子’状下体,以及休息时超出翼尖的尾巴,赋予其独特的‘短翼’外观。猎隼分布于中欧至中亚、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等地。

外形特征:猎隼体长45-57厘米,翼展97-126厘米,雄鸟体重730-990克,雌鸟970-1300克。头部颜色变异大,从灰白至棕色,具暗色条纹。成年猎隼拥有细长的泪线,而幼鸟的泪线更宽厚。飞行时,翅膀宽大,下翼覆羽呈深色。成鸟的眼眶环、蜡膜和脚为黄色,幼鸟则为蓝灰色至灰色。

鸣叫特征:猎隼通常较为安静,但在巢边会发出响亮而嘶哑的‘kyak-kyak-kyak...’或‘kek-kek-kek...’叫声,比矛隼的叫声更加粗犷。也会发出延长的‘keeeik’声。

生活习性:猎隼偏好干旱和半干旱环境,包括草原、带散生树木的草原和开放的森林,常在陡峭的岩石区、悬崖和峡谷附近活动。在繁殖季节之外,栖息地更为广泛,包括沿海地带、湿地和湖泊附近。主要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啮齿类和兔形目动物,也捕食中等大小的鸟类,如沙鸡、雉鸡、松鸡、乌鸦、鸽子和百灵鸟。

生长繁殖:猎隼的繁殖期为4-6月,筑巢于悬崖缝隙、树上或利用其他猛禽的旧巢。巢由枯枝构成,内部铺垫兽毛和羽毛。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约30天,由雌雄鸟共同承担。雏鸟出生后40-50天离巢。

区别辨识:猎隼矛隼的主要区别在于猎隼的尾下覆羽为白色,且猎隼的上体颜色更为一致的棕色。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猎隼为中国国家重点保护一级动物。

地理分布:繁殖区遍布中欧至中亚、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非繁殖期分布于欧洲南部、北非、中东至尼泊尔、印度北部以及中国南部和中部。

其他:猎隼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狩猎伙伴,尤其在阿拉伯国家,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然而,非法捕捉和贸易严重威胁了这一物种的生存。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猎隼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