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巨隼(英文名:Black Caracara,学名:Daptrius ater),是隼形目隼科黑巨隼属的鸟类。在南美洲亚马逊低地广泛分布,尤其常见于河流附近。当地称其为Ger' futu busikaka或juápipi,但这些名称同时指代隼科内的多种鸟类。德裔巴西鸟类学家Helmut Sick曾以"gavião-de-anta",即"tapir-hawk"命名该物种。
外形特征:成年黑巨隼全身呈现光泽的黑色,仅尾基部有一条醒目的白色带纹,面部和腿脚呈黄色至橙红色。与近亲红喉巨隼相比,它们具有更狭长的翅膀和尾巴,喙部为黑色。平均体长41–47厘米,翼展91–100厘米,体重范围从330克到445克,雌鸟通常较重。幼鸟羽毛暗淡,具黄褐色斑点,尾羽基部三分之二为白色,带有3-4条黑色横纹。
鸣叫特征:黑巨隼发出刺耳、下降的尖叫声"kra-a-a-a-a-a-a-a",尖锐的哀号声"eeeeeeeeah",类似锈门的声音,还有嘶哑的乌鸦般的叫声,以及飞行中的其他尖叫。
生活习性:它们主要栖息于森林边缘、沿大河的森林、林木草原、画廊森林、次生森林,有时也在红树林出现,常在被烧毁的地区活动。海拔高度从海平面至至少600米,局部可达890米。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但也可能形成7-8只的小群。
生长繁殖:繁殖习性知之甚少。在圭亚那,记录显示它们在3月至6月期间高树上筑巢,每次产卵2-3枚;在苏里南观察到刚离巢的幼鸟出现在12月。在哥伦比亚,有雌鸟处于繁殖状态的记录。
区别辨识:与红喉巨隼相似,但黑巨隼的黑色羽毛更为广泛,栖息于更开阔的环境,尾羽和翅膀的形状也有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被列入CITES II附录。全球估计数量为1000-10000只个体,成熟鸟口约670-6700只。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洲的东北部和东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亚马逊地区,向东延伸至厄瓜多尔东部、秘鲁东部、玻利维亚北部和巴西中部(从马兰昂南部至马托格罗索北部)。
其他:黑巨隼的饮食习性广泛,从植被、腐肉到活体猎物无所不吃,属于机会主义杂食性掠食者。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巨隼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巨隼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