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盔犀鸟

Wrinkled Hornbill Rhabdotorrhinus corrugatus

皱盔犀鸟(英文名:Wrinkled Hornbill,学名:Rhabdotorrhinus corrugatus),是犀鸟目犀鸟科Rhabdotorrhinus的鸟类。中大型、色彩鲜艳的犀鸟科鸟类。以独特的黑色羽毛、裸露的面部皮肤、圆润的喉部囊袋、黄色尾巴和带有角质突起的喙而闻名。雄鸟的喉部呈淡黄色,喙和角质突起为黄红相间;雌鸟的喙和角质突起为纯黄色,眼周和喉部囊袋为蓝色。分布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含Rupat和Payong岛屿)、Batu Island和婆罗洲。其鸣声独特,发出尖锐的‘哞哞’声。

外形特征:体长约65至70厘米,雄鸟体重可达1590克。雄鸟头部、后颈、躯体和翅膀为黑色,头部两侧、颈部和上胸为白色,尾羽白色带黑色基部,白色区域常被油脂染成黄赭色至红棕色。喙为黄色,基部红色,下颚底部有脊状突起;角质突起红色,眼周裸露皮肤蓝色,喉部囊袋黄色。雌鸟体型较小,头部至胸部黑色,喙和较小的角质突起为黄色,喉部囊袋蓝色。幼鸟类似成年雄鸟,但喙较小,无角质突起,呈淡黄色。

鸣叫特征:发出一系列双音节或三音节的鼻音吠叫,如‘哞哞……哞哞……’或‘咯咯咯……咯咯……’。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雨林,通常成对或小群体活动,数量可达30只。主要食物为富含脂质的浆果和无花果,偶尔也会食用小型动物。觅食时主要在大型乔木树冠层搜索或在飞行中摘取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1月至5月。雌鸟在大树的自然洞穴中筑巢,用粪便和食物残渣封住巢口。每窝产卵2至3枚,偶尔4枚,预产期4至6天(极少数情况下30天)。若卵未成功孵化会重新产卵。孵化期约29天。雏鸟出生时皮肤粉红,约10天后变为深紫黑色。雄鸟通过反刍喂食巢中的雌鸟。雌鸟在雏鸟离巢前离开巢穴。雏鸟离巢期为65至73天,整个繁殖周期为111至124天。

区别辨识:与其他犀鸟的区别在于雄鸟的黄色和红色喙及角质突起,以及雌鸟的黄色喙和蓝色眼周皮肤。幼鸟无明显角质突起。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包括Rupat和Payong岛屿)、Batu Island和婆罗洲。近年来在柬埔寨西南部也有记录。

其他:皱盔犀鸟对栖息地高度特化,需要大片高大的低地森林,难以适应环境退化区域。由于栖息地破坏,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皱盔犀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皱盔犀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