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犀鸟(英文名:Sulawesi Hornbill,学名:Rhabdotorrhinus exarhatus),是犀鸟目犀鸟科Rhabdotorrhinus的鸟类。相对较小的黑色犀鸟,体长约45厘米。雄鸟具有鲜明的黄色面部和喉咙,以及带黑色标记的黄绿色角状喙。雌鸟全身黑色,喙色较暗。该物种仅分布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及周边岛屿的热带低地、沼泽和原始森林,海拔高度可达1100米。两个亚种中,指名亚种为北苏拉威西特有种,而sanfordi亚种分布在中、东、南苏拉威西,以及Buton和Muna岛。
外形特征:白颊犀鸟体型小巧,全长约45厘米,雌鸟体重约370克。背部具绿色光泽,雄鸟面部及喉咙羽毛为白色,但在自然环境中可能因油脂染黄;喙部颜色为淡黄色,基部下颌黑色,带有低矮、有棱的褐色头盔;眼周裸露皮肤及喉部为暗粉红色;眼睛红色,腿和脚黑色。雌鸟比雄鸟小,翼展215-231毫米,面部和喉咙全黑;下眼处有黄色条纹;头盔和喙较黑,较短,至喙中部而非尖端,下颌有奶油色棱纹和较浅的奶油色尖端。幼鸟外观似雄鸟,但喙部暗黄色,头盔未发育,眼睛深棕色。
鸣叫特征:叫声显著,包括一系列激动的、有节奏的音符,有时以延长序列发出:“kerrekerre ... kerrekerre”,四音节重复间隔短;还发出类似机关枪的“clack”声,类似于凤头犀鸟的叫声;以及类似鸡的咯咯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低地和低山原始森林,偶尔在高大次生林中,通常在海拔650米以下,有时高达1100米。家族群体有时会在更开阔的生境中,包括最近烧毁的区域和再生树倒空隙活动。食物以水果为主,约占85%,尤其是富含脂肪的种类,来自至少34种植物和13个科,特别偏好榕树(Ficus spp.)、阿斯通尼亚(Alstonia sumatrana)、奇索切顿(Chisocheton kingii)、卡纳留姆(Canarium hirsutum)、波利亚西亚(Polyalthia glauca)和香木兰(Cananga odorata)。也会吃一些小型动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2月至5月间,筑巢在大树的自然洞穴或旧啄木鸟洞中,通常位于树干或树枝上,洞口平均在树冠半高处,巢密度为每平方公里0.75至4.2个。每次产卵两枚,蛋呈脏白色,大小约为47.3 x 34.8毫米。雌鸟会自我封闭在巢中,开始换羽,雄鸟通过反刍喂食巢中的雌鸟和雏鸟。
区别辨识:与苏拉威西的另一种犀鸟苏拉皱盔犀鸟相比,白颊犀鸟体型更小,尾巴全黑,缺乏显著的头盔,雄鸟的面部为淡色。雌鸟与雄鸟在大小、颜色和头盔特征上有明显区别。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苏拉威西岛及周边岛屿,包括北苏拉威西、中苏拉威西、东苏拉威西、南苏拉威西、Buton岛和Muna岛。
其他:尽管广泛分布且常见,但由于低地森林丧失导致其栖息地破碎化,尤其是在南苏拉威西,白颊犀鸟仍面临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颊犀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颊犀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