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头犀鸟(英文名:Walden's Hornbill,学名:Rhabdotorrhinus waldeni),是犀鸟目犀鸟科Rhabdotorrhinus的鸟类。生活在菲律宾班乃岛和内格罗斯岛热带雨林中的极危物种。具有显著的黄色喉部和眼周皮肤(雄鸟)及蓝色喉部和眼周皮肤(雌鸟),与近缘的扭嘴犀鸟相比,易于识别。其学名纪念了苏格兰鸟类学家Viscount Walden。
外形特征:红头犀鸟体长60至65厘米,主要呈黑色,尾羽基部白色而尖端染以暗褐色。雄鸟头部及颈部为赤褐色,喙橙红色,下颌基部具皱褶,冠状突高耸且颜色鲜艳;眼周及喉部裸露皮肤为鲜黄色;眼睛深红色。雌鸟体型较小,头部至胸部全黑,面部皮肤带有蓝或绿色调,眼睛较暗。幼鸟类似成年雄鸟,但喙较小、色浅,无冠状突,面部皮肤白或粉色,眼睛淡灰色。
鸣叫特征:发出重复的双音节或三音节鼻音吠声,如'wa-hah'或'wa-ha-hah',类似小羊的咩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绿密林中,偶尔也会出现在选择性砍伐的森林或开阔地带的大树上,活动范围海拔从海岸到950米(内格罗斯岛)至1200米(班乃岛)。通常以小型群体活动,最多4只,偶尔可见25至30只的大群。以果实为主食,包括无花果。
生长繁殖:可能在3月筑巢,雏鸟在5月至7月期间从巢中取出。在大株Shorea polysperma树的自然空洞或旧啄木鸟洞中筑巢,巢口被密封,雌雄共同参与。巢穴位于离地面17米高的位置。一窝产卵2枚,罕见3枚,具体繁殖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与扭嘴犀鸟相比,红头犀鸟体型更大,喙色较浅,雄鸟具黄色喉部和眼周皮肤,雌鸟具蓝色喉部和眼周皮肤。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被列入CITES附录II。仅存于班乃和内格罗斯岛的特有种。自1870年代以来,记录稀少。1990年代在班乃岛的研究显示每平方公里0.2至0.3个巢,估计最多60至100对。2006年中央班乃山脉的红头犀鸟数量估计为502对,2008年发现1018个活跃的巢穴。在内格罗斯岛,虽然有繁殖记录,但种群可能已功能性灭绝。在瓜马拉斯岛,因森林几乎消失,物种被认为已灭绝。现存成熟个体不足2500只。低地森林在班乃岛和内格罗斯岛大幅减少。仍面临狩猎威胁,巢穴曾被大量盗取用于食用和交易。社区巢穴保护计划减少了95%的盗巢行为。公众意识提升和圈养繁殖计划正在进行中,旨在恢复内格罗斯岛的种群。
地理分布:分布于菲律宾中部的班乃岛和内格罗斯岛,但在内格罗斯岛几乎灭绝,瓜马拉斯岛已确认灭绝。
其他:是西方维萨亚斯五大珍稀物种之一,包括内格罗斯鸡鸠鸽子、Visayan斑鹿、棕尾犀鸟和Visayan疣猪。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红头犀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红头犀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