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犀鸟(英文名:Rhinoceros Hornbill,学名:Buceros rhinoceros),是犀鸟目犀鸟科犀鸟属的鸟类。为马来西亚的国鸟。体长可达80至90厘米,雄鸟体重约2465至2960克,雌鸟约2040至2330克。其显著特征为黑色的体羽,搭配白色大腿与腹部,以及一条带黑边的白色尾羽。巨大而醒目的橙红色喙部和盔状突起,是其最引人注目的标志。马来犀鸟广泛分布于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的热带雨林地带,栖息于低地和山脚的成熟森林中。
外形特征:马来犀鸟体型庞大,雄鸟眼睛呈橙色或红色,雌鸟眼睛为白色。喙及盔主要是白色及橙色的组合,色彩鲜艳。雄鸟的盔状突起基部黑色,顶部向上弯曲,而雌鸟的较小且无黑色部分,眼眶边缘颜色相反。幼鸟喙较小,无盔状突起,眼睛蓝灰色。不同亚种间存在细微差异,如borneoensis亚种体型较小,盔状突起更短更宽且尖端更为上翘;silvestris亚种尾部黑带更宽,盔状突起前部通常不向后卷曲。
鸣叫特征:马来犀鸟发出一系列短促、爆炸性的共鸣声“rroh”,通常以连串形式出现。成对时,会在两个不同的音调上交替鸣叫“rroh-rroh...”,无论是在栖息还是飞行中。飞行时也会发出双音节的“rroh-yaw”,其中第二个音节带有更多的吠叫声。
生活习性:马来犀鸟栖息于广阔的原始常绿森林,延伸至高大的次生林区,偶尔穿越开阔地带,活动高度可达1400米。繁殖期间成对定居,非繁殖期可能长途移动寻找结果树木,尤其是幼鸟群可达25只。以果实为主食,特别偏爱无花果,同时也摄取各种富含脂肪的蒴果和核果;此外,捕食小型动物,主要是节肢动物,偶尔也捕食蜥蜴、树蛙和鸟蛋。通常成对觅食,有时非繁殖期会形成小群。
生长繁殖:马来犀鸟全年可繁殖,常见于1月、3月至6月、9月和11月。有迹象显示可能合作繁殖,巢建在高大森林树的自然洞穴中,高度9至15米,入口往往呈狭长裂缝。每窝产1至2枚卵,孵化期37至46天。雄鸟通过反刍提供食物给巢中的配偶和幼鸟;雌鸟在封闭期间换羽,出巢时间为幼鸟孵化后39至51天;离巢时间为78至80天。
区别辨识:马来犀鸟与同属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黑白相间的尾羽和橙红色的喙及盔。雌雄两性在盔状突起的形状和颜色,以及眼眶边缘的颜色上有明显差异。幼鸟与成鸟在喙部和眼睛颜色上有所不同。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马来犀鸟分布在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包括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马来西亚半岛南部和泰国南部的低地和山地热带及亚热带气候的雨林中,海拔可达1400米。
其他:马来犀鸟在某些Dayak文化中被视为世间的首席鸟类,其雕像用于迎接神鸟Sengalang Burong参加人类的盛宴和庆典。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来犀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来犀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