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雨燕(英文名:Common Swift,学名:Apus apus),是雨燕目雨燕科雨燕属的鸟类。体形略大于家燕,全身几乎呈黑褐色,仅有喉部可见一小块白色或淡灰色斑。又叫做普通楼燕、雨燕、楼燕、北京雨燕。在北京城区的高大建筑中筑巢,特别是古建筑,因而得名。该鸟种的模式产地位于瑞典。
外形特征:普通雨燕长约16-17厘米,展翅宽度38-40厘米,全身黑褐色,喉部有微小的白色或淡灰色斑点。尾部短而分叉,翅膀狭长如新月或回旋镖状。幼鸟颜色更深,各部位对比不明显,额部和喉部的白色边缘尤其显著,形成白色斑块。
鸣叫特征:发出尖锐刺耳、呼哧呼哧或芦笛般的尖叫,最高频率约6-7千赫兹。群体中,数只鸟同时鸣叫,形成连续的高音旋转声,夏季常见于城镇上空。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样化的环境,从干旱草原、沙漠到地中海气候区,甚至北极圈内。在较暖和干燥的南欧和东欧更为常见,而在北欧和西欧较为稀少。迁徙路线广阔,冬季在非洲赤道和次赤道地区度过。以长达12毫米的昆虫为食,避开蜇人昆虫,偏好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3月至6月,巢由植物碎片和羽毛构成,用唾液粘合,位于建筑物、树洞或岩缝中。每窝产卵1-4枚,平均2枚,双方共同承担孵卵和育雏责任。幼鸟在19.5天后孵化,37-56天后离巢,期间受天气影响较大。
区别辨识:比燕子大,翅膀更长,飞行速度快,路径直。与体型相似的白腰雨燕、其他尾部分叉的雨燕和针尾雨燕相比,腰部无白斑。叫声独特,可作辨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欧亚大陆广泛区域,从葡萄牙和爱尔兰延伸至中国和西伯利亚。冬季迁徙至非洲赤道和次赤道地区。在中国大陆,特别是在北京城区高大建筑中筑巢。
其他:在瑞典装备数据记录器的五只雨燕在非洲西部或中部越冬时,99%的时间都在空中飞行,有的从未着陆。北京是北京亚种的模式种产地,也是该种鸟类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但是普通雨燕在北京的分布区(繁殖地)非常有限而且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依据北京观鸟会《北京燕及雨燕调查与保护》项目5年来的结果)。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普通雨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