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岛金丝燕(英文名:Atiu Swiftlet,学名:Aerodramus sawtelli),是雨燕目雨燕科金丝燕属的小型鸟类,体长约10厘米,主要分布于太平洋Atiu岛(库克群岛东南部,波利尼西亚东南部)。以灰褐色为主色调,最显著的特征是喉咙处的淡灰色与腹部的深棕色形成鲜明对比。
外形特征:这种小型至中型的金丝燕拥有相对长的叉状尾巴,背部黑色至棕色,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喉咙处的浅灰色和臀部的深色。腹部呈淡灰褐色,尾羽覆羽颜色最深。上额基部的羽毛斑点可能减少或缺失。与A. leucophaeus leucophaeus相比,库岛金丝燕体型较小,尾巴较短,上尾覆羽更浅,下体颜色更淡,喙部结构不同;A. l. ocistus在某些特征上介于两者之间。具有回声定位能力。
鸣叫特征:其声音通常由微弱的啾啾声和叽叽喳喳声组成,使用回声定位时,会在洞穴内部发出连续的高频点击声,速率在每秒4到14次点击,与其他金丝燕不同,仅发出单个而非双击。
生活习性:库岛金丝燕广泛分布于各种自然和非自然生境之上,包括森林、农业区(如农田)、岛上人口密集区域(如花园),但会避开岛上的干燥珊瑚环。它们是留鸟,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偶尔也会发现羽毛碎片。在粪便分析中,大多数可识别的残骸为昆虫,而唾液球中主要发现甲虫(Coleoptera)和蝇类(Diptera),尤其是害虫种类Xyleborus perforans的碎片占了约75%的样本。
生长繁殖:筑巢活动主要在9月开始,雏鸟离巢时间持续至次年4月。集群在洞穴中繁殖,巢呈托盘和杯状,主要由少量唾液支撑,或在悬崖上由杯子支撑在基础上。巢主要由植物材料构成,如椰子冠纤维、地衣,辅以较少的松树针叶、草、被子植物叶片和西番莲(Passiflora)藤蔓;还包括来自同类的羽毛,有时还有自己的蛋壳和Ocimum gratissimum的花朵。每窝产两枚卵,双亲共同孵卵;有时会有两次繁殖。雏鸟平均出生体重1.1克,离巢时体重9.5克,平均离巢周期为53天。
区别辨识:与Polynesian Swiftlet相比,库岛金丝燕尾部比例较短,羽毛颜色对比明显,包括浅色的下体和深色的臀部。在回声定位时,仅发出单个点击声,而非双击。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库岛金丝燕仅在南库克群岛的Atiu岛(太平洋东南部波利尼西亚)繁殖。
其他:库岛金丝燕在1973年首次被发现时,估计仅有60个巢穴。1987-1988年的普查记录了两个洞穴中的190个活跃巢穴,此外还相信存在其他较小的群体。最近的研究显示,每7公顷有一只繁殖鸟,相当于岛上共有380只繁殖鸟。蟹类捕食和从巢中坠落后饥饿是雏鸟死亡的主要原因。旅游业的干扰可能是未来的问题。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库岛金丝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库岛金丝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