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臀小冠雉(英文名:Rufous-vented Chachalaca,学名:Ortalis ruficauda),是鸡形目凤冠雉科小冠雉属的鸟类。古老鸟类家族Cracidae的成员,与澳洲的土堆筑巢鸟有亲缘关系。主要分布在哥伦比亚东北部、委内瑞拉北部(当地称为guacharaca)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托巴哥岛(在当地被称作cocrico,也是该国的两种国鸟之一,出现在国家的国徽上)。此外,在格林纳丁斯的贝基亚岛和联合岛也有发现,可能系人为引入。
外形特征:棕臀小冠雉是中等体型的鸟类,外观类似火鸡,头部较小,腿长而强壮,尾部长且宽。它们通常长度在53至61厘米之间,重量从430到800克不等。整体呈深褐色,腹部灰白色,逐渐变为下体的棕色。尾羽端部在不同亚种间有差异,ruficauda亚种为丰富的栗色,而ruficrissa亚种为灰白色。雏鸟与成鸟相似,性别上并无显著差别。成年雄鸟和雌鸟的体型存在差异,雄鸟较大。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嘈杂的叫声,如同其他种类的chachalaca,通常在黎明时分最为活跃。叫声包括低沉的'OTRA MAS'和更高音调的'WATCH-a-lak',两者的叫声会精确同步地重复多次,相邻群体也会回应。
生活习性:生活在荆棘落叶灌木丛和森林较为开阔的地带,如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的草原。偏好靠近水源的地方,如河岸森林、河流旁或湖泊附近。常见于废弃农田、混合次生林和棕榈树丛,也能在郊区和耕地上找到,只要周围有自然植被即可。主要栖息在低地,但在委内瑞拉部分地区可高达1600米,哥伦比亚则约为900米。以水果、嫩芽和树叶为主食,已知食用29种植物,包括多种树种的果实和叶子。在旱季,水果消耗量减少。硬壳种子通常完整排出,软质食物则会被消化。
生长繁殖:在哥伦比亚的7月和托巴哥岛全年繁殖,高峰季节为3月至7月。维持全年伴侣关系,一夫一妻制,但领地意识不强。巢穴为篮状结构,由枝条和叶子构成,位于树上或藤蔓中,有时会利用其他鸟类遗弃的巢穴,如鸽子的巢。巢高通常在1至5米,偶尔高达25米。每窝产3至4枚蛋,新鲜时呈淡象牙色,孵化期间转为棕色,孵化期约28天。雏鸟主要呈棕色,头顶和颈背有深色条纹,下体大部分为白色,翅膀为棕色和深色条纹交错。一只仅重300克的幼鸟已经能够像成鸟一样飞行。
区别辨识:与栗翅小冠雉相比,棕臀小冠雉的下体颜色较浅,尾部没有栗色。不同亚种在体型、一般色调和尾尖颜色上有差异:ruficrissa体型略小,腹区颜色较深,尾尖为灰白色;ruficauda尾尖为丰富的栗色。
保护现状:IUCN:LC(最低关注级别)。在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广泛分布且数量充足,尤其在托巴哥岛,自1962年起被宣布为国鸟,几乎占据岛上所有栖息地。飓风后农场废弃导致数量有所增加。在格林纳丁斯的贝基亚岛,最近估计有大约150对,但在联合岛的数量可能更少。虽然适应性强,能在农业和郊区生存,但也需要附近的茂密植被或森林。
地理分布: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以及加勒比海的托巴哥岛、贝基亚岛和联合岛。
其他:尽管在收藏中不常见,但曾有人工繁殖成功。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臀小冠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臀小冠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