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头鸺鹠

Asian Barred Owlet Glaucidium cuculoides

斑头鸺鹠(英文名:Asian Barred Owlet,学名:Glaucidium cuculoides),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又名: 横纹鸺鹠,小型鸺鹠,常见于亚洲东南部的森林和灌木丛中,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其体长约22-25厘米,是较大的鸺鹠之一,具有独特的棕褐色横斑。雌雄体型差异,雌鸟较大。白天活动,善于隐蔽,常被日间鸣叫的小鸟围攻。

外形特征:斑头鸺鹠呈圆胖型,体长22-25厘米,体重雄鸟150-176克,雌鸟可达240克。头部灰褐,有淡色横纹;眉线白色;上体深棕色,饰以淡色横纹至红棕色;肩羽边缘淡色,形成背部的一系列斑点;尾翼和翅膀深棕色,有横纹;下体白色,胸部和中间有白色斑点,其余部分有深浅不一的横纹;眼睛黄色;喙黄绿色,基部颜色更深;脚灰绿或暗角绿色。与的区别在于上体横纹而非斑点;与丛林鸺鹠相比,体型更大,色彩更深。幼鸟胸部条纹状,而非横纹,头部和披风更偏赤褐色。

鸣叫特征:雄性斑头鸺鹠的鸣唱是一连串持续7-14秒的颤音,繁殖季节时发出更悦耳、潺潺的哨声“wowowowowowowowo”,领地鸣唱则是一系列高亢的吠叫,还会有响亮清晰的‘hooloo hoolo hoolo’,音调逐渐升高至猛烈的‘kok kok’,最后以短促尖锐的‘chiurr’结束。

生活习性:斑头鸺鹠广泛分布于各种森林环境中,包括松林和橡树林、亚热带常绿丛林和灌木丛,甚至公园和人类居住区附近的果园和椰子种植园。它们主要在低地平原至亚山区(约2100米)活动,偶尔在北巴基斯坦的喜马拉雅山脉上升至2700米。斑头鸺鹠以昆虫为主食,如甲虫、蚱蜢和蝉,也吃青蛙、蜥蜴、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它们主要在白天活动,从栖木出发狩猎,能捕捉空中飞行的小鸟和昆虫。

生长繁殖:斑头鸺鹠的繁殖期在尼泊尔为4月至6月,其他地区为4月至5月。巢建于未经装饰的树洞中,有时会杀死啄木鸟或拟八哥以获取巢穴。一窝产卵4枚(3-5枚),平均蛋的尺寸为35.8mm x 30.4mm。雌雄双方共同参与孵化和喂养幼鸟,但雄鸟的孵化作用未得到证实,且可能性较低。

区别辨识:斑头鸺鹠领鸺鹠的区别在于:斑头鸺鹠成鸟头顶为白色横纹,无假眼;领鸺鹠幼鸟头无点斑,亚成鸟头具点斑,胸及腹部具褐色纵纹,领鸺鹠亚成或幼鸟褐色较重;斑头鸺鹠亚成鸟或幼鸟头具点斑,胸及腹部具灰色纵纹,斑头鸺鹠亚成或幼鸟灰色较重。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CITES II。斑头鸺鹠在中国中医传统理论中被视为药材,导致被捕猎。在中国,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斑头鸺鹠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的广大区域,包括中国东南部、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泰国、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巴基斯坦部分。

其他:斑头鸺鹠能够容忍人类的接近,甚至在城市花园和农田附近的树木上筑巢。森林的开放可能实际上改善了它们的生存条件,导致种群数量的增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头鸺鹠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头鸺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