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雕鸮(英文名:Usambara Eagle-Owl,学名:Bubo vosseleri),是鸮形目鸱鸮科雕鸮属的鸟类。体型较大,特有于坦桑尼亚东北部的乌萨姆巴拉山脉。
外形特征:坦桑雕鸮成年个体上体呈暗橙棕色,带有更深的棕色条纹;下体颜色较浅,从上胸到腹部可见密集的深棕色斑点和不规则的黑色条纹。面部盘为淡橙红色,外围有一圈鲜明的黑褐色边缘,耳羽簇为棕色,略显凌乱。虹膜为暗黄橙色至橙棕色。幼鸟全身覆盖白色绒毛,随着成长,背部和下体出现细密的深棕色条纹,肩部形成明显的白色条纹行。雌雄羽毛相似。
鸣叫特征:发出低沉而弱音的"po-a-po-a-po-a-po-a-po-a"声,持续3-7秒,音调先加速后减速,随后降低。这种叫声在夜间发出,有时在黄昏时也能听到。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900-1700米的常绿山地和亚山地森林及其边缘地带,偏好在茶种植园边缘的森林中活动,甚至可能在低至200米的地方更为常见。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蛙类、爬行动物和大型节肢动物为食。
生长繁殖:估计产卵期在10月至翌年2月之间,11月发现过绒羽雏鸟,4月时见到的幼鸟尚不能飞行。在圈养条件下,幼鸟几乎需要一年时间才能更换中羽,表明野外幼鸟在离巢后仍需依赖父母相当长时间。
区别辨识:与弗氏雕鸮相比,坦桑雕鸮体型更大,上体颜色更偏棕色,下体更白且条纹不规则,胸部有更重的斑点,眼睛颜色为暗黄橙色或橙棕色。幼鸟肩部有白色斑点形成的明显线条。
保护现状:IUCN:NE(未予评估)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东北部的乌萨姆巴拉山脉,近期在乌卢古鲁山脉和乌祖恩加瓦山脉也有发现。
其他:自1908年首次发现后,直到1962年才再次被观察到,其稀少可能与它隐秘和夜行的生活习性有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坦桑雕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坦桑雕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