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塚雉

Waigeo Brushturkey Aepypodius bruijnii

冠塚雉(英文名:Waigeo Brushturkey,学名:Aepypodius bruijnii),是鸡形目冢雉科冠冢雉属的鸟类。大型黑色鸟类。其特征为胸部带有栗色,裸露的头部和喉咙呈粉色。雄鸟的头部有不讨喜的红色皮肤褶皱,喉部基部垂挂一串肉垂。雄鸟会频繁地抖动头部。这种鸟仅分布于瓦伊盖奥岛的山林之中,与暗色塚雉同域,但体型更大,头部呈粉红色。

外形特征:体长41至46厘米,上体呈暗褐色但略显灰色,胸腹部为更浓的栗棕色,两翼下方和尾羽覆羽为橄榄灰。脸部裸露部分呈粉红至鲑鱼色。雄鸟具有红色的冠状肉垂和颈部三根悬垂的肉垂(最长的一根位于前颈),下巴处有一小肉垂。雌鸟和幼鸟缺乏或仅有较小的颈部肉垂,雌鸟的冠状肉垂也较小。虹膜为榛色至橙色,环绕着灰色的眼环,喙为深棕色至黑色,腿和脚主要为绿色。

鸣叫特征:通常保持沉默,但有两种已知的叫声类型:一种是短暂、微弱到爆发性的咯咯声,焦虑时会偶尔或持续重复,类似于红颈秧鸡格氏雕的夜间叫声;另一种是一系列嘈杂的咯咯笑声,持续约2秒,可能与极度痛苦相关,有时伴随快速起飞时的呼啸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瓦伊盖奥岛崎岖喀斯特地貌中的常绿矮小云雾林,树冠高度主要在7至12米之间,林中多有附生植物和蕨类植物,下层植被密集,包括许多棕榈树。巢穴位置仅在海拔620至930米的高度被发现。大多数孵化土堆位于主山脊和支撑的山顶附近,较少出现在干燥溪流附近的永久水坑附近。偶尔有报道显示,它们在更低的海拔,甚至海平面附近出现。

生长繁殖:直到最近,其繁殖习性完全未知,但现在确认为土堆筑巢者。土堆的尺寸和形状与肉垂塚雉相似,最高可达120厘米,底部宽度为210厘米,主要由树叶构成,伴有少量树枝和细枝。单个雄鸟可能同时照料两个土堆,但未得到证实。疑似实行多雄制。孵化和处于繁殖状态的雌鸟在五月被记录。

区别辨识:与同域的暗色塚雉相比,冠塚雉体型更大,头部颜色更鲜艳。雄鸟具有独特的红色头部皮肤褶皱和颈部肉垂,而雌鸟则缺少或仅有较小的颈部肉垂。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冠塚雉仅分布在印尼的瓦伊盖奥岛(四王群岛西北部,新几内亚以西)。

其他:尽管过去仅有不到25个标本记录,但在2002年再次被发现。由于森林砍伐、火灾、狩猎和狗的捕食,其总成熟个体数量估计仅为约980只,且被认为正在减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冠塚雉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冠塚雉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