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绒鸭(英文名:Steller's Eider,学名:Polysticta stelleri),是雁形目鸭科小绒鸭属的鸟类。俗名: 绒鸭,最小的海鸭之一,具有独特的北极生态习性。最初由Pallas在1769年以Anas stelleri命名,其发现者为Georg Wilhelm Steller。小绒鸭主要分布在北极圈,繁殖于俄罗斯及阿拉斯加的北极苔原地带,冬季迁徙至北欧和太平洋沿岸,包括日本至阿拉斯加。在北美的主要繁殖区为阿拉斯加巴罗附近的北极平原,是当地最常见的繁殖鸭种。
外形特征:小绒鸭体型紧凑,长43-48厘米,重约690-1010克。雄鸟具鲜明的黑白配色,头部白色,绿色眼周和前额,黑色斑点环绕眼睛,胸部呈肉桂色,翼下有蓝紫色与白色相间的羽片。雌鸟和幼鸟主要为红棕色,雌鸟头部略显淡红棕色,有较淡的眼环,翼下与雄鸟相似。幼鸟颜色较浅,更为红棕色,有斑驳的下腹部。雄鸟的替代羽衣在春季和夏季展示,雌鸟则保持较为一致的外观。
鸣叫特征:雄鸟发出低沉的混杂咆哮声,雌鸟则发出类似'qua-haaa'的叫声。在飞行时,其羽毛会产生机械哨音。
生活习性:小绒鸭栖息于北极苔原的淡水区,冬季则转向沿海水域,主要在白令海南部和北太平洋活动,但不会南迁至阿留申群岛以南。它们以群居方式生活,尾巴常上翘。饮食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如藤壶、蛤蜊、贻贝等,也会食用水生昆虫、蠕虫和小型鱼类。
生长繁殖:小绒鸭在淡水池塘筑巢繁殖,偏好岩石或草木隐蔽处。雌鸟产卵1-10枚,平均5枚,蛋壳颜色多样,由雌鸟孵化25-30天。幼鸟出生后即随母鸟前往海边,学会自行觅食。孵化后约56天,幼鸟开始学习飞行。
区别辨识:雄性小绒鸭的黑白羽色和橄榄绿眼周非常独特,易于识别。雌鸟与雌性普通秋沙鸭和雌鸟潜鸭(Melanitta spp.)相似,但可通过头部锈色和全身紫黑色、深色羽轴的特征加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美和欧亚的西伯利亚西北部、东北部(从Yamal半岛至楚科奇半岛)和北极平原沿海,以及阿拉斯加北部。非繁殖期分布至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和阿留申群岛(俄罗斯东南部),以及科拉半岛、巴伦支海和白海(俄罗斯西北部),以及波罗的海。
其他:由于繁殖范围的收缩,小绒鸭的阿拉斯加种群在1997年被IUCN列为易危物种。在俄罗斯和美国受到保护,欧盟和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正在实施恢复计划。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小绒鸭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小绒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