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肩姬地鸠

Bar-shouldered Dove Geopelia humeralis

斑肩姬地鸠(英文名:Bar-shouldered Dove,学名:Geopelia humeralis),是鸽形目鸠鸽科姬地鸠属的鸟类。体型介于26至30厘米,重量约110至150克。其显著特征包括颈部后方的金属铜色斑块,灰色的脸和颈,以及粉红色的腹部。常见于澳大利亚北部及新几内亚南部和东南部的木地、城镇、公园和花园。

外形特征:上体呈浅灰褐色,翼上覆羽较淡且带粉红色,形成独特的粉红肩条;初级飞羽上有大块的栗色斑点,在飞行时尤为突出;后颈和背部上部为铜色,饰有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纹;头部、颈侧和胸部为蓝灰色,前额颜色较浅;下胸和两胁为粉红色,与蓝灰色上胸有明显分界;腹部、肛周和下尾覆羽为黄白色;除前额外的所有上体轮廓羽有窄黑端带,产生鳞片状效果;四根中央尾羽为灰褐色,其余为栗色,末端宽白;眼眶皮肤和喙为蓝灰色;脚为暗红色。雌雄相似。幼鸟比成鸟暗淡,大多数羽毛边缘呈肉色,灰色部位有肉色和棕色的横纹。不同亚种主要在色彩上有所不同:headlandi体型较小,下体更粉红,上体颜色较淡。

鸣叫特征:叫声通常是一连串六音节的旋律(低-低-高,低-低-高)。

生活习性:栖息于灌木丛生的林地和林地与沼泽或红树林之间的过渡地带,是潘达努斯沼泽的标志性物种,该沼泽将林地与泛滥平原分隔开。在热带城镇和有残存树木的农业区域很常见。在半干旱地区,物种通常局限于沼泽或溪流边缘。与重叠分布时,本物种一般出现在更湿润、灌木更多的区域。飞行强劲而直接,没有波动。

生长繁殖:可全年繁殖,但在晚雨季和旱季早期最为频繁,此时正是以种子为食的鸟类食物丰富的时期。巢为小而脆弱的树枝平台,通常位于灌木或小树的低处。产2枚光滑的白色卵;孵化期14至16天;雏鸟出生时体重约8克,覆盖着浅驼色绒毛。在圈养条件下,离巢时间为16至21天。

区别辨识:戈氏姬地鸠相比,其喉部羽毛不具条纹,后颈羽毛为铜色。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引入的珠颈斑鸠。幼鸟颜色较为暗淡。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几内亚中部和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包括蓝山和伊拉瓦拉地区,向北至约克角半岛,西至皮尔巴拉地区(约Onslow,西澳大利亚州)。在南澳大利亚,尤其是在西北维多利亚州,观察频率增加。

其他:受《1974年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法》保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肩姬地鸠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肩姬地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