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尾鹃鸠(英文名:Barred Cuckoo-Dove,学名:Macropygia unchall),是鸽形目鸠鸽科鹃鸠属的鸟类。分布广泛,从喜马拉雅山脉到东南亚,常见于茂密的森林中。体长约37-41厘米,体重约153-182克,喉部和额头呈淡黄色,头顶转为粉灰,颈后带有绿色或紫色光泽,胸部和颈部有细黑条纹,腹部偏粉灰色,尾部黑色带红褐色横纹。
外形特征:雄性斑尾鹃鸠胸部有明显的黑条纹,雌雄均有颈后青铜绿色光泽。头部和胸部在雌鸟个体中呈红棕色,向脸部和腹部渐变为淡色,背部、翅膀和中央尾羽有黑色和栗色条纹,外侧尾羽蓝灰色,带有宽黑边。虹膜内环淡蓝或棕色,外环粉红色;眼睑紫罗兰色,脚和腿为暗樱桃红或紫棕色。幼鸟类似雌鸟,但年轻的雄鸟颜色更深更红。不同亚种间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最常听到的叫声是重复的、拖长的咕噜声,前有一个只有近距离才能听见的柔和引音,‘hu-whoOOow’,每1.5秒左右发出一次。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450-2750米的浓密常绿森林和次生丛林,有时出现在花园和椰子种植园。以种子、谷物、芽、嫩枝、橡实、浆果和小型核果为主食,偶尔在林间空地地面觅食,更多时候在树上活泼地觅食。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最多10只。
生长繁殖:在印度和尼泊尔,繁殖期至少从3月至7月;马来西亚发现巢穴的时间为12月至3月;在大巽他群岛和小巽他群岛缺乏季节性数据。巢为松散的树枝平台,位于2-8米高的树苗或矮化橡树上。产1枚,偶尔2枚略带光泽的白色或奶油色蛋,可能有少量橄榄黄色斑点;孵化期15-16天;雏鸟离巢时间19天。
区别辨识:与小鹃鸠相比,斑尾鹃鸠体型更大,颜色更深,背、胸、覆羽和尾部有黑色条纹。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包括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的华南地区,北至四川、福建等地。
其他:在中国,斑尾鹃鸠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斑尾鹃鸠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