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胸滨鹬(英文名:Pectoral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melanotos),是鸻形目丘鹬科滨鹬属的鸟类。繁殖于北美和西伯利亚的北极湿地,冬季则迁移至南美洲南部和大洋洲。雄鸟具有可膨胀的喉囊,夏季用于展示飞行。在迁徙过程中途经中央北美洲,最终抵达南美潘帕斯草原过冬,部分个体则选择东南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斑胸滨鹬体型健硕,具黄绿色腿脚,喙基部呈淡色,胸部密集条纹与腹部白色形成鲜明对比。
外形特征:斑胸滨鹬为中型滨鹬,体长19-23厘米,翼展37-45厘米。雄鸟体重45-126克,雌鸟31-97克。喙稍弯且暗色,腿部呈黄绿或橄榄色。飞行时可见模糊的白色翼带和黑色臀部及尾羽上覆羽。繁殖季节雄鸟喉咙和胸部明显肿胀,站立时下垂,飞行时有节奏地膨胀。雌雄羽毛相似,但雄鸟体型大25-30%,尤其在繁殖季节更为显著。
鸣叫特征:斑胸滨鹬的叫声为响亮、刺耳的'churk'或'trrit'。
生活习性:栖息于潮湿的草地和沼泽边缘,偏好淡水环境。迁徙期间和冬季常见于各种湿地,包括天然和人工湿地。取食方式为视觉寻找,有时会探查。食物主要包括昆虫、蜘蛛、甲壳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食用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6-7月,筑巢于北极冻原的干燥地面或沼泽中的土丘,巢穴藏于草丛或灌木下,较为隐蔽。每窝产卵4枚,卵色淡灰绿或皮黄绿,带褐色斑点,大小约31-39x24-27毫米。雌鸟孵化,孵化期21-23天。雏鸟早熟,孵化后不久即可行走,约21天后能飞翔。
区别辨识:与尖尾滨鹬相比,斑胸滨鹬体型更大,颈部更长,胸部条纹更密集,腹部与胸部界限分明。雄鸟的喉囊在繁殖季节膨胀,是辨识的一大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于北极圈内的湿地,包括西伯利亚东北部楚利奇半岛和北美洲北部北极地带。冬季主要迁徙至南美洲南部,也有少量个体前往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在中国偶有记录。
其他:斑胸滨鹬的迁徙距离可能超过30,000公里,与极地燕鸥相当。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胸滨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胸滨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