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鸻

Diademed Sandpiper-Plover Phegornis mitchellii

黑顶鸻(英文名:Diademed Sandpiper-Plover,学名:Phegornis mitchellii),是鸻形目鸻科黑顶鸻属的鸟类。近危物种,以独特的羽饰和弯钩状喙闻名,分布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高海拔沼泽地带,从秘鲁中部山区至智利和阿根廷的中南部。

外形特征:黑顶鸻体长介于16.5到19厘米之间,体重在28到46克之间。其喙呈黑色,略微向下弯曲,腿和脚橙色。成鸟面部黑色,具宽阔的白色眉纹环绕头部后部,头顶黑色,颈背鲜亮的赤褐色,上体大部分暗灰褐色,臀部和上尾覆羽黑色,尾巴黑色而边缘白色。喉咙白色,胸部、腹部和两胁黑白相间的细条纹,肛区和下尾覆羽纯白色。幼鸟比成鸟暗淡,上体主要为灰褐色,带有肉桂色斑点和条纹,眉纹灰色,颈背杂有肉桂色或赤褐色。

鸣叫特征:发出清脆的‘pic’或‘pic-pic’声,无论是觅食还是飞行中均可听到。疑似警戒叫声包括哀婉、略带拉长的‘wheehu’,较不哀婉、较为尖锐的‘whee-u!’,以及意外响亮的尖叫哨声‘whEEHU!’。

生活习性:黑顶鸻几乎总是单独或成对出现,生活在高山沼泽和泥炭地环境中,这些地方位于霜冻线和雪线之间,由交错的草堤和长流溪流与季节性水塘组成。它在南部分布区是海拔迁移者,从最高处的繁殖地迁移到较低海拔过冬,再于秋季返回繁殖地。在南端的种群可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南北迁徙。以独自或成对的方式觅食,通过在湿润地面或浅水中探查以及从水面和水生植物中拾取猎物来获取食物,主要食物为淡水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智利从10月持续到12月,在玻利维亚延伸至1月。巢建于地面的浅坑或干草平台,已知的窝卵数均为两个。蛋的颜色为橄榄灰色,带有黑色斑点。孵化期和幼鸟离巢时间尚不清楚。

区别辨识:成年黑顶鸻的独特外观使其易于识别,幼鸟的暗淡色彩和肉桂色颈背可以帮助与小型滨鹬(Calidris属)区分开来,后者无上体条纹,颈背无肉桂色,跗跖和趾颜色较暗。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安第斯山脉的中北秘鲁、玻利维亚、智利中北部和阿根廷中北部。

其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需求增加、过度放牧、道路网络扩展和人类干扰,黑顶鸻的生存环境正受到威胁。预计到2100年,高达75%的安第斯高原独特泥炭地生态系统将因气候变化而严重缩减。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顶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顶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