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胸鸻(英文名:Double-banded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bicinctus),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在新西兰广泛分布,两个已知的亚种包括:指名亚种Charadrius bicinctus bicinctus,繁殖于新西兰全境,包括查塔姆群岛;以及Charadrius bicinctus exilis,繁殖于新西兰的南极圈岛屿——奥克兰群岛。
外形特征:成年栗胸鸻拥有灰褐色背部,其显著特征为白色胸部搭配一条紧贴颈部下方的黑色细带,以及其下的较大棕色带纹。繁殖季节中,雄鸟的这两条带纹尤为突出。幼鸟则不具备明显的带纹,其上体多为斑点状的棕色,白色部分较少。它们的腿相对较长,利于在浅水区活动,翅膀长而尖,适应长途飞行。头部明显,有深棕色的大眼睛和坚固的黑色喙。在适宜的栖息环境中,由于颜色相近,发现它们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其特有的"chirp-chirp"叫声容易辨识。
鸣叫特征:最常听到的叫声是尖锐的"pit!",略弱的变体为"chit"或"wit",偶尔会发出拉长音的"peet"。飞行时的叫声是突然而悦耳的"tink"。在繁殖地的歌声是重复的低沉模糊的"kwereep"。在保卫领地时,会发出重复的沙哑声"chee-a-ree"或"chewee-a-ree"。
生活习性:栗胸鸻主要栖息于新西兰内陆的沙砾河床,高海拔地区的干燥山地生境,以及沿海海滩、牧场、耕地、采石场和荒地。非繁殖季节时,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沿海和淡水湿地,如河口、泻湖、沼泽、沙滩、盐湖和盐田,同时也会出现在盐沼、草地和牧场。夜间,它们倾向于聚集在传统地点休息,尤其是在难以接近的区域,如小岛、岬角和受保护的海滩。
生长繁殖:繁殖期自8月至12月,低地和高地繁殖时间略有差异。季节性一夫一妻制,有时延续至第二年。高度的巢址忠诚度和出生地回归特性,尤其是雄鸟。筑巢于裸露地面,通常仅铺垫少许石子、植被碎片和粪便。通常产卵3枚(2-4枚),间隔不到60至120小时产一枚;最多可产三次替代窝,但双窝育雏罕见。孵化期25-28天,由双亲共同承担,母鸟白天孵化,公鸟可能夜晚孵化更多。幼鸟有金黄色和灰色两种形态,孵化后5-6周离巢,由双亲照料至离巢两周后。首次繁殖年龄为一岁。
区别辨识:与Greater和Lesser Sand Plovers相比,栗胸鸻具有较短的腿和较短、更细的喙。非繁殖期的成鸟胸部带纹减弱为灰色侧斑,具有清晰的淡色眉纹。幼鸟的胸部带纹非常模糊,上体有白色或淡黄色边缘。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在新西兰广泛分布,总数量估计约为5万只,其中约3万只在澳大利亚越冬,超过4000只在塔斯马尼亚。然而,指名亚种自1970年代以来在新西兰南岛部分地区数量下降,某些地区降幅高达70%,尽管局部仍保持数量。exilis亚种目前数量约为730只,19世纪因猫和猪的引入数量减少,自1970年代初开始回升,当时总数仅为100-200只。
地理分布:繁殖于新西兰斯图尔特岛、查塔姆群岛和奥克兰群岛。非繁殖期分布至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沿海、塔斯马尼亚、Lord Howe和Norfolk岛(澳大利亚远东),以及新喀里多尼亚。
其他:1908年前,栗胸鸻在新西兰被大量猎杀,用于商业贸易。1908年后被列入保护名单,禁止猎杀,现为常见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胸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胸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