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鸻(英文名:New Zealand Plover,学名:Anarhynchus obscurus),是鸻形目鸻科弯嘴鸻属的鸟类。大型鸻,体型较大,分布于新西兰北岛沿海北部和斯图尔特岛山区。其上部呈淡灰褐色,下部在非繁殖季节为白色至米白色;繁殖季节时,下部会变成不同程度的橙红色。南部亚种比北部亚种更大、更暗,红色面积更广。
外形特征:新西兰鸻体长26-28厘米,体重128-169克,翼展46-50厘米。体羽上部棕色,羽缘较浅;额头白色,下体白色,眼周有一条深色线。繁殖期成鸟下体变为红褐色,雄鸟整年胸部略红,但非繁殖期两性相似;喙黑色,腿和脚灰至中灰色,眼睛深棕色。幼鸟上部颜色更深,下体泛淡橙色,并有胸侧暗斑。非繁殖期成鸟与幼鸟外观相似,但幼鸟保留幼羽,部分个体在繁殖季会获得一些红色下体,但不及成鸟鲜艳。整体上,幼鸟色彩较淡,上部更灰,下体红度较低,几乎所有测量值都小于原属种Charadrius obscurus。
鸣叫特征:新西兰鸻相对安静。最常听到的叫声是短暂的芦苇般的颤音“trrrt”,有时重复两次。也会发出上升的“tweet”。在繁殖地,可能的领域或防御叫声是芦苇般的‘chweerrrr-whreet’或‘chweeeerr-whrrrr’。
生活习性:新西兰鸻栖息于沙滩、沙洲、壳滩、沙丘;偶尔出现在石滩、沉积池和短草牧场,包括高尔夫球场甚至路边草地。它们在沙滩、沙洲、壳滩或沙丘上筑巢,偶尔在石滩、短草牧场或人造场所。它们在白天和夜晚觅食,主要食物包括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跳虫、小蟹、昆虫(如蚱蜢、蟋蟀、鞘翅目、潜蝇、蛾子)和小鱼。在潮汐河口觅食,受潮汐周期支配。
生长繁殖:新西兰鸻在8月末至1月初产卵,首次产卵通常在8月末至9月,有时会尝试多达三次替代巢。一夫一妻制,全年保持配偶关系。巢通常位于海滩、贝壳堆或沙洲,偶尔在砾石或石质海滩,有时相隔仅7米。每窝2-3枚蛋,罕见4-6枚,可能是两个雌鸟在同一巢中产卵的结果。蛋孵化后,幼鸟具有黄白色的绒毛,上面带有黑色、棕色和黄色的标记,孵化后28至52天离巢,之后可能继续与成鸟共同生活数日到数月。管理下的繁殖成功率高于未管理的栖息地。
区别辨识:新西兰鸻与Charadrius obscurus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小、颜色较淡,上体更灰,下体红度较低,以及在繁殖季时下体的颜色差异。南方亚种与北方亚种在大小、颜色和红色覆盖面积上有明显区别。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
地理分布:新西兰北岛沿海北部,特别是在东海岸,以及斯图尔特岛山区。在西海岸稀疏分布,从塔哈罗阿向北至北角,少数在塔拉纳基。83%的种群分布在北角至东角之间的东海岸。2012年,最南端的繁殖记录在北瓦拉拉帕的里弗斯代尔。
其他:新西兰鸻的当前种群数量严重依赖于管理措施,如果停止密集管理,可能会立即显著减少。最大的威胁是外来捕食者,住房开发和稳定沙丘的杂草入侵减少了栖息地,而牲畜、人类、狗和车辆的干扰影响了筑巢成功率。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新西兰鸻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新西兰鸻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