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黑蛎鹬

African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moquini

非洲黑蛎鹬(英文名:African Oystercatcher,学名:Haematopus moquini),是鸻形目蛎鹬科蛎鹬属的鸟类。大型且具魅力的海滨涉禽,广泛分布于非洲南部的大陆海岸和近岸岛屿。这种近威胁物种拥有超过6,000只成年个体,繁殖季节通常在11月至次年4月之间。其学名中的moquini是为了纪念法国自然学家Alfred Moquin-Tandon,他最早发现并命名了这一物种。

外形特征:非洲黑蛎鹬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海滨鸟类,全身羽毛呈光泽黑色,具有醒目的鲑红色腿脚和红褐色眼睛、眼环及喙。雌雄外观相似,但雌鸟体型稍大,喙部略长。幼鸟羽毛色泽较淡,呈灰褐色,腿部和喙色较为暗淡,直到离巢后才逐渐展现出成鸟的特征。成鸟体长约42-45厘米,翼展可达80-88厘米,雄鸟体重约665克,雌鸟约730克。

鸣叫特征:其鸣叫特征为响亮的笛声‘kleep’、‘kleep-a’或‘klee-eep’,在领土防御时会发出快速重复的‘kleepee-kleepee-kleepee-kleepee’叫声,音量和速度可变,有时伴有急促的颤音。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岩石和沙滩地带,偏好在岩石海岸和沙质海滩上筑巢。成鸟通常定居于其领地,而幼鸟则可能进行长达数千公里的迁移。以贝类、蠕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贻贝、帽贝、多毛纲动物、螺类和甲壳类。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9月至次年4月,通常在砂石或贝壳堆中筑巢,每次产卵1-4枚,平均为两枚,蛋呈蓝绿色或棕色。双亲共同孵化,孵化期27-39天。幼鸟孵化后35-40天离巢,期间由双亲共同喂养。

区别辨识:蛎鹬相比,非洲黑蛎鹬具有全黑的羽毛,而后者腹部和喉部为白色。此外,非洲黑蛎鹬的叫声更为平缓。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覆盖从纳米比亚北部沿海至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非繁殖季节时,部分个体向北移动至安哥拉南部沿海。

其他:尽管总体数量较低,但非洲黑蛎鹬的种群似乎持续增长,这得益于当地社区参与的保护措施增强,以及海洋保护区的扩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非洲黑蛎鹬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非洲黑蛎鹬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