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琵嘴鸭(英文名:Red Shoveler,学名:Spatula platalea),是雁形目鸭科匙嘴鸭属的鸟类。具有独特大而扁平如铲子般的黑色喙的潜水鸭,雄鸭头部呈浅灰色,身体为红色并带有黑色斑点,雌鸭则全身呈现斑驳的棕色,拥有大型的喙。广泛分布在南美洲从智利中部到巴西南部直至火地群岛,以及秘鲁南部。
外形特征:赤琵嘴鸭身长45-56厘米,体重介于467-686克之间。雄鸟在繁殖季节拥有浅灰色头部,缀以黑色斑点,尤其是冠部,下巴和喉咙近白色,身体呈现肉桂色,遍布黑色椭圆形斑点,背部下侧、臀部和中央尾巴黑色,边缘乳白色,翅膀上有绿色翼镜,下翼覆羽淡蓝色,翼尖白色;雌鸟全身斑驳的棕色,喙较大,头部和下体有棕色斑点,背部和尾巴暗棕色,边缘呈奶油色,翅膀特征类似雄鸟,但翼镜更偏黑色,腿和脚灰色至黄色,虹膜深棕色。幼鸟外观与雌鸟相似,但翼镜更为鲜艳。
鸣叫特征:赤琵嘴鸭的叫声数据有限,雄鸟在雌鸟身边时会发出低沉的嘎嘎声或喷嚏般的声音,求偶、警戒或模拟觅食展示时会发出空洞的“tooka-tooka-tuk-tuk”声,飞行时发出更深沉的“tuk tuk”声;雌鸟受惊或激励雄鸟交配时会发出刺耳的‘quack’声或嘶哑的‘whrrt’或‘rrr’声。
生活习性:赤琵嘴鸭主要栖息于开阔地带的湖泊、河流、沿海的泻湖、池塘、红树林及沼泽,偏好含有丰富浮游生物的淡水或咸水环境,尤其在低海拔地区,但也能在安第斯山脉高达3400米(甚至秘鲁达到4200米)的地方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通过过滤水或泥浆来觅食,主要食物包括水生植物的种子和其他部分以及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如蠕虫、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和微小的青蛙。
生长繁殖:繁殖季始于9月至10月,在智利中部,产卵日期从9月15日至10月30日。赤琵嘴鸭在单个配对或松散的群体中繁殖,巢建于地面,直径约170毫米,由树枝、水生植物、干草和芦苇构成,通常位于湖泊附近或沼泽植被中,距离水源不超过40米。巢穴通常位于一片灌木丛生的草地中,被几种特定植物如Anthemis cotula、Brassica nigra、Chenopodium glaucum、Conium maculatum、Distichlis spicata、Frankenia salina和Hordeum murinum所主导,偶尔会有几棵散落的树(如Acacia caven和Prosopis chilensis)。每窝产卵5-10枚(平均8.5枚),蛋壳呈淡黄色,大小为49-64毫米×37-39毫米,重量为27.5-46.5克。孵化期大约25天,由雌鸭独自完成。雏鸟出生时上部为棕色,下部为黄肉桂色,一天大时体重约为22.6克,21天时达到202克。幼鸟的离巢时间未知,但有时可以看到雄鸟与雌鸟和雏鸟群在一起。
区别辨识:赤琵嘴鸭的辨识特征在于其独特的大型铲状喙,雄鸟的红色身体和黑色斑点,以及雌鸟的斑驳棕色外观。在野外,它们与同属的其他物种如绿头鸭、斑背鸭等的区别在于喙的形状和颜色,以及身体的颜色模式。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赤琵嘴鸭相对常见且分布广泛,全球估计数量在10万至100万只之间。尽管如此,它们可能受到栖息地退化的影响,尤其是湿地因农业径流导致的富营养化,这会减少水生植物,使鸭类难以可靠地找到食物和建造巢穴。
地理分布:赤琵嘴鸭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南部,从智利中部和巴西南部至火地群岛,秘鲁南部也有分布。它们在阿根廷内陆圣克鲁斯的高原地带大量集结和换羽,常见于700至1200米的高地上;在阿根廷的马尔奇基塔湖和圣克鲁斯省的斯特罗贝尔高原也有大量集中。秘鲁的普诺和库斯科高地也有少量常驻种群。
其他:赤琵嘴鸭是狩猎对象之一,也可能受到过度放牧家畜对湿地的污染影响。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赤琵嘴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