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棕尾鵟(英文名:Rufous-tailed Hawk,学名:Buteo ventralis),是鹰形目鹰科鵟属的鸟类。俗称: “土豹”,翼展45至60厘米,以尾部分明的锈红色和细窄的黑条纹为显著特征。分布于南美的智利南部和阿根廷西南部,包括整个火地岛地区。偏好温带森林、亚热带干燥灌木丛、亚热带高山灌木丛及温带草原。
外形特征:美洲棕尾鵟为中等体型的猛禽,翼展约119至139厘米,体长45至60厘米,雄鸟重约950克,雌鸟重约1140克。具长而方形的翅膀和中等长度的尾巴。有两种色型:浅色型背部深棕色至黑色,喉部白色,下体锈色至红褐色,带有黑色条纹,大腿呈红褐色,尾部锈色,有8至10条黑色条纹,最后一根最宽,尖端白色;深色型接近烟灰色,下方较浅,翅膀和尾巴下方斑驳灰白。虹膜深红棕色(幼鸟为灰棕色),蜡膜、腿和脚黄色。雌雄相似,但雌鸟比雄鸟大10%左右。幼鸟上体暗褐色,边缘红褐色和白色;下体白色,胸部和腹部两侧有黑色条纹;尾部缺乏锈色。
鸣叫特征:鸣叫声为尖锐拉长的kee-ahrr。
生活习性:美洲棕尾鵟生活在智利南部和阿根廷西南部的温带雨林与边缘地带,以及相邻的开阔和半开阔地区,从海平面到至少1200米,局部可达1500米。偏好有南洋杉(Nothofagus)森林和智利松(Araucaria araucana)的地区,也出现在公园草地、树木环绕的田野、开阔的沿海草地以及巴塔哥尼亚高原的灌木草原。以居民身份出现,尽管在南半球冬季可能有海拔或纬度上的移动。食谱广泛,包括哺乳动物(如鼠类、兔子)、鸟类、蛇和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10月至11月间,季节持续到至少1月。筑巢于高达40米的老树上,巢由树枝构成,内衬羽毛和羊毛。每窝产卵1至3枚,孵化期约为30天。幼鸟有白色绒羽。
区别辨识:与红背鵟在所有羽毛阶段都有混淆风险,但浅色型的美洲棕尾鵟通过其锈色的尾巴容易识别。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
地理分布:南美:智利南部(自纽布莱省)和阿根廷西南部(自内乌肯省)向南至火地岛和纳瓦里诺岛。
其他: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栖息地退化,如砍伐森林、转换为松树(Pinus)和桉树(Eucalyptus)种植园,以及过度放牧。此外,人类迫害也是威胁之一,尤其是基于对其攻击家禽的指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美洲棕尾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美洲棕尾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