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雕

Lesser Fish Eagle Icthyophaga humilis

渔雕(英文名:Lesser Fish Eagle,学名:Icthyophaga humilis),是鹰形目鹰科 Icthyophaga 属的鸟类。又名:渔雕雕,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和南亚的河流与湖泊周边。体长约61至68厘米,具有独特的灰棕色外观,腹部洁白,头部略显灰色。分布于中国南部的广东和海南,以及远东和澳新界的广阔地带。

外形特征:渔雕体长约51至68厘米,体重介于780至785克之间,翼展可达120至165厘米。其体型较小,头小,颜色为灰棕色,头部和颈部有精细的条纹,腹部和大腿部为白色。成年个体的背部和胸部颜色可以从赤褐色到灰色不等,而幼鸟颜色更偏棕色,下部有轻微的条纹。成鸟的尾巴较为均匀,尾尖处有黑色带状斑,而幼鸟的下部更显苍白,尾巴上有棕色斑点。

鸣叫特征:发出哀怨的啼鸣声,远处听似孩童哭泣,围绕巢穴附近可以听到这种声音,叫声包括‘hak-hak’声或类似大型海鸥的深沉吠叫声。

生活习性:渔雕偏好生活在流速较快的山区溪流和河流边缘的森林地带,也会出现在低地湖泊和湿地附近。它们在海拔200至1000米间最为常见,但在某些地区,如苏拉威西岛,也能接近海平面。它们主要依赖于鱼类为食,通过短暂的俯冲从岸边的栖息地或河中的岩石上捕捉猎物。有时,它们也会在水面掠过,抓取鱼儿。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缅甸为11月至次年4月,在印度和尼泊尔为3月至8月。筑巢于河流或大溪流附近的高树上,巢由树枝构成,直径约1米,深度可达30厘米,反复使用后可达到1.5米深,内衬绿叶。一窝通常产2至3枚蛋,也有记录到4枚。在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考韦里野生动物保护区观察到,雄鸟会将食物直接投入巢中,雌鸟则留在巢内喂养雏鸟长达7周,雏鸟约在9周时能自我进食,12周时能够飞行。

区别辨识:与更大的灰头渔雕相比较容易区分,灰头渔雕有白色的尾基部和清晰的黑色亚端带,以及颜色均匀的翅膀下方。渔雕的尾巴显得‘脏’一些,黑色带不那么明显,成鸟的翅膀下方有更多斑驳的图案,而幼鸟的下部图案总体更淡。渔雕的腹部白色形状不如灰头渔雕的‘V’字形尖锐。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苏拉威西岛和印尼摩鹿加群岛中西部有广泛分布。在中国,主要见于南部的广东和海南。

其他:全球数量不详,初步估计成熟个体数在1万至5万之间,相当于大约1万5千至7万5千个个体。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渔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渔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