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交嘴雀

Parrot Crossbill Loxia pytyopsittacus

鹦交嘴雀(英文名:Parrot Crossbill,学名:Loxia pytyopsittacus),是雀形目燕雀科交嘴雀属的鸟类。体型较小,以其独特的交叉喙闻名。雄鸟通常呈红色或橙色,雌鸟则为绿色或黄色,大小介于16至18厘米之间,翼展约27至31厘米,平均体重约为53克。主要分布于北欧和东北欧的松林中,尤其是苏格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波罗的海国家,以及俄罗斯西部直至佩乔拉河区域。

外形特征:雄性鹦交嘴雀头部至颈部呈深砖红色,上身颜色类似头部或带有更深的暗红色斑点,肩部颜色相同或略带棕色,边缘为深橙红至砖红色,臀部鲜亮粉红或红粉色,上尾覆羽棕色,边缘更暗的红棕色;尾巴深棕色或黑色,精细边缘为红棕色;上翼深橄榄棕色,中覆羽狭窄边缘为赤褐色,大覆羽和次级飞羽边缘为橄榄棕色或微带粉色(新鲜羽毛为红棕色),初级覆羽精细边缘为红棕色;眼上方至耳羽后灰色至灰棕色;喉咙和下体几乎全为深红色,有时胸部侧面带有橄榄色,侧腹橙色或灰色;雌鸟和幼鸟缺乏红色,头部和上体为绿橄榄灰色,背部和背部有暗色羽毛基部,肩部略暗橄榄绿,臀部淡橄榄或黄绿色,上尾覆羽与雄鸟相似,但边缘暗橄榄色;下体黄色至暗橄榄黄色,腹部至下尾覆羽白色,中央有灰色条纹;虹膜深棕色或黑色;喙灰至灰角质色,切割边缘较浅;腿棕色或深棕色。

鸣叫特征:发出深沉、有力的‘choop choop’或‘chok chok’声,与红交嘴雀的‘chip chip’声相比更低沉,更金属质感,但差异往往微小,存在重叠;还有柔软的‘gop’接触音,由树上觅食的鸟儿发出;遇到捕食者时会发出响亮的‘gop’警报声,以及快速、结巴的‘tsu-tsu-tsu-tsu’和硬朗的‘cherk cherk’声;巢中的幼鸟和刚离巢的幼鸟发出尖锐的‘tee-tu, tit’或‘chit’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成熟的针叶林,尤其是松树林,但在松果歉收后的周期性爆发期间,也可能出现在云杉和针叶树种植园。以松树(尤其是苏格兰松)、云杉、落叶松、杨树、桤木、石竹、越桔、山楂、蓟和谷物种子为食,也食用少量昆虫和幼虫,包括甲虫、锯蝇幼虫和蝽象。经常在池塘和水坑短暂停留饮水。单个、成对或小家庭群觅食,夏季雄鸟也会聚集在中小规模的群中;在非繁殖季节,形成更大规模的群,特别是在爆发年份,与红交嘴雀混合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从12月持续到6月末,大部分产卵发生在3月中旬到4月中旬,时间主要由松子的可用性决定;通常育两窝。可能为一夫一妻制。领域小,用于交配、筑巢和保卫雌鸟;也可能防御单独的觅食领域。配对通常在冬季群解散前发生。雄鸟进行蝴蝶般的歌飞,尾羽展开成弧形,在树木间追逐雌鸟,最终交配;在筑巢到孵化期间通过喂食雌鸟进行求偶。巢由雌鸟建造,主要由干燥的针叶树枝、树皮条、松针、草、叶子、苔藓、地衣、植物纤维和绒毛以及动物毛发或皮毛组成,偶尔还包括一些羽毛,通常靠近树干,位于树枝或叉口处,高度可达20米的针叶林边缘(很少在密林中)。每窝产3-4枚蛋,蛋壳颜色为淡黄白色到浅蓝绿色,带有锈色或紫棕色的斑点;孵化由雌鸟完成,孵化期14-16天;雏鸟由双亲喂养和照顾,巢生期21-23天;离巢后的雏鸟由父母喂养最多6周,直到喙完全交叉。在第一次繁殖季节就能繁殖。

区别辨识:红交嘴雀苏格兰交嘴雀的区别主要在于体型稍大、头部和喙更大,喙更厚实,下喙边缘更突出,叫声更深沉。雌鸟和幼鸟与苏格兰交嘴雀的区别在于羽毛颜色和声音,但区分难度大,主要依靠声音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主要分布在苏格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罗的海国家北部欧洲至佩乔拉河区域(西伯利亚西部),南至立陶宛南部和西伯利亚西南部。非繁殖季节可能会向南迁移。

其他:在大规模爆发后,小数量(几对)偶尔会在入侵区域停留繁殖,例如1983年的丹麦、1983、1984和2014年的荷兰中部、1984和1985年英格兰东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鹦交嘴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