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朱雀(英文名:Chinese White-browed Rosefinch,学名:Carpodacus dubius),是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国外可见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该鸟以高山灌丛、草地和岩石荒坡为栖息地,夏季活跃于海拔2000至4500米,甚至可达5000米的雪线附近。雄鸟具有独特的深红色额基、眼先和脸颊,搭配珠白色的额和眉纹,羽缘带有粉红色光泽。雌鸟前额白色带黑色杂斑,头顶至背部橄榄褐或棕褐色,带有宽黑褐色纵纹,眉纹皮黄白色。
外形特征:白眉朱雀体型中等,喙短而锥形,尾长且稍呈凹陷状。雄鸟成鸟额头至眉区淡粉或霜粉色,眉纹边缘细腻,粉白或白色,眉纹侧部转为白色;眼周深红,有细断暗色眼后线,脸颊至喉部深粉,有窄银白色尖端;冠至颈背浅棕,密布深棕色条纹,臀部和上尾覆羽深粉,最长覆羽中心暗棕色;尾黑,羽缘棕;上翼深棕色,中覆羽尖端淡粉,大覆羽暖棕色边,白色或淡黄棕色尖端,飞羽窄淡粉边,三级飞羽宽淡黄棕色边缘;下体深粉,侧身略偏棕色,尾下覆羽白;虹膜深褐或黑;喙棕至灰棕或角质棕色;腿肉灰至深棕色。雌鸟全身斑驳棕色,下额至背部黑色条纹密集,臀部鲜黄,上尾覆羽较暗;尾黑,末端淡棕色;上翼深棕,覆羽边缘更淡,尖端淡黄棕色(双翼斑),飞羽窄更淡棕色边缘,三级飞羽宽淡黄棕色边缘;长、宽奶油色至淡棕色眉纹后部变淡或白,逐渐收窄过耳后覆羽,宽暗棕色眼纹从眼至耳后覆羽;脸至耳覆羽淡黄白色,条纹黑色;下颌至胸极淡黄白色,重叠深棕色或黑色条纹,其余下体白或淡白,下胸和侧身有宽黑色条纹;裸露部分如雄鸟。幼鸟似雌鸟。
鸣叫特征:常见发出快速鼻音的连串叫声,声音单调且节奏快。叫声包括短促的鼻音系列,第一个音节通常比后面的长;还有粗糙的嗡嗡声和持续的鼻音,以及响亮急促的连续音。
生活习性:白眉朱雀栖息于海拔约3000至4800米的半开放灌木丛、森林、森林边缘、高山草甸、石质斜坡和山脊。非繁殖季节,它们在山丘灌木丛中活动,有时位于较低海拔。以草籽、果实、种子、嫩芽、嫩叶和浆果为主食,常在地面或低矮灌木中觅食,成对或小群体行动,有时与其他朱雀混群。它们性情大胆,不怕人。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7至8月。6月中旬开始成对活动并立于灌木顶鸣叫。巢筑于距地不远的低矮灌木丛中,呈浅杯状,由枯草茎、草叶和草根构成,内部铺有兽毛。每窝产卵3至5枚,卵呈深蓝色,带少许黑色或紫褐色斑点,大小约为22.3mm×16mm。孵化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区别辨识:与喜马拉雅白眉朱雀区别在于,雄性白眉朱雀无穿过眼睛的暗线,因此不呈现‘眉毛’外观。雌鸟全身斑驳棕色,下体颜色较淡。与喜山白眉朱雀相比,叫声更快,音调略有波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中国青海、甘肃、宁夏(中国北部)、西藏南部至东南部、印度东北部和云南南部(中国西南部)。非繁殖季节可能有海拔迁移。
其他:最近的研究确认其与喜山白眉朱雀为不同物种,主要依据为雄鸟眼后线的差异、雌鸟的胸部颜色、叫声的不同以及分子证据。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白眉朱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