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草雀

Black-throated Finch Poephila cincta

黑喉草雀(英文名:Black-throated Finch,学名:Poephila cinct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草雀属的鸟类。亦称: 巴森雀、牧师鸟,梅花雀科草雀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黑喉带而得名。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从昆士兰北部至新南威尔士东北部。其体长约11厘米,头银灰,具明显黑喉带,上体灰褐,腰白尾黑,胸腹灰褐,色彩朴素而不失大方。雌雄相似,但雌鸟黑斑横向略宽,体型稍小。

外形特征:黑喉草雀体长约为11厘米,体重介于12.9至17.1克之间。头部颜色从前额至头顶逐渐由白色变为灰色,眼与喙间有一黑色条纹;背部和翅膀呈淡褐色至肉桂色,翼下覆羽和腰部有黑色带纹;尾羽短而圆,黑色;下体从胸至腹部为富丽的肉桂色,两胁有黑色斑块;下尾覆羽白色;眼睛深棕色,眼圈灰色;喙全黑;腿色从粉红至珊瑚红色。雌雄差异不大,雌鸟黑斑较窄,体型略小。幼鸟暗灰色喉部和两侧体侧。北部亚种atropygialis较指名亚种略淡,具沙色和鲑鱼粉色调。

鸣叫特征:黑喉草雀的鸣叫包括短促的接触叫声“tet”,远距离接触叫声为下降的“peew”或哨音“thwirr”;警报叫声为快速连发的“cha”或“chee-cheek”。成年鸟有13种不同的叫声。歌声柔和,仅在约10米范围内可闻,先是一系列短促的引子音符,随后是音调逐渐升高的响亮纯音符,以较为刺耳的尾音结束。叫声和歌声与长尾草雀类似,但音调较低且不那么尖锐。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放的林地,有草丛和灌木的下层植被,常沿水道分布;有时在有散树的耕地上。以多种草籽为主食,包括Setaria sugens、Digitaria ciliaris、Stylosanthes humilis和Dactyloctenium radians等草籽,同时也吃白蚁和其他小型昆虫,主要在繁殖季节。在地面觅食,或拉下草籽直接食用。通常以小群至约30只的大群活动,干旱季节有时会形成包含数百只的大群;常与其他种类的雀鸟混群。

生长繁殖:全年均可繁殖,主要在北部地区2月至6月,在中部和南部地区9月至1月。以松散的群体形式筑巢,一棵树中可能有多个巢。求偶时,雄鸟抬头,常叼着草茎,上下点头,头部羽毛蓬松,竖起黑色领带状羽毛,点头并擦喙。巢为球形,有侧面入口和通道,由草茎编织,内部衬以柔软的草穗、植物绒毛或羽毛,建于树中,有时在树洞或白蚁丘中。每次产卵4至6枚;在第四枚卵产下后开始孵化,周期12至14天;雏鸟皮肤黑色,2天大时绒羽浅灰色,喙裂边缘白色,口腔表面有黑色条纹,上颚白色,有短的黑色横杠和一对黑色点,舌上有黑色点,舌头下方有黑色V形标记;雏鸟期21至22天;雏鸟约4天后开始自食,两周后独立。

区别辨识:白耳草雀的区别在于后者尾羽较长且尖,喙黄色,头部棕色。与长尾草雀相比,黑喉草雀的叫声音调更低,不那么尖锐。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从昆士兰北部至新南威尔士东北部。南部亚种在昆士兰州东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东北部有记录,北部亚种atropygialis主要分布在昆士兰北部。

其他: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的草地林区,从昆士兰北部至新南威尔士东北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黑喉草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