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火雀

Red-billed Firefinch Lagonosticta senegala

红嘴火雀(英文名:Red-billed Firefinch,学名:Lagonosticta senegal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火雀属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覆盖广泛区域,包括西部、中东部、东部和南部非洲。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0,000,000平方公里。该物种曾被引入埃及,但已在那里绝灭。

外形特征:红嘴火雀体长约10厘米,重7至12克。雄鸟成鸟头部至胸部呈鲜红色,冠部和颈背带褐色,侧胸有小白色斑点;上体呈红染的褐色,臀部和尾上覆羽红色,尾羽黑色,边缘红色;翅覆羽具变化的红色边缘,飞羽褐色;腹部淡褐色,下尾覆羽淡灰到灰褐色,有时有淡色边缘;虹膜深棕色,眼圈黄色(非繁殖季节绿色);喙浅红色或粉色,上下缘和内切割缘黑色;腿灰棕色。雌鸟上体褐色,面颊亮红,脸颊淡棕色至淡粉色,喉部灰白,下体淡灰褐色,侧胸和胁有细小白色斑点。幼鸟似雌鸟,但面颊灰色,下体无斑点,喙黑色,眼圈灰色,腿粉灰。

鸣叫特征:发出旋律般的“swee-tee-eeer”歌声和喷吐似的“prrrrrt”叫声。接触叫声为长笛般的哨声“pea”,常升高音调;警报叫声尖锐“chick”;巢穴叫声为连续的“wiswiswis”,吸引配偶入巢;乞食叫声为不规则交替的“wis”和“we”音符,前者发展成警报叫声,后者变成接触叫声。歌唱为尖锐叫声后跟哨声的接触叫声,哨声重复或音调和长度变化。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的草木林地,伴生有金合欢(Acacia)荆棘丛,近开阔地的灌木丛,次生植被和靠近垃圾堆的区域,环绕农耕区和城镇乡村;低地,局部到高地1000至2200米。成对或小群活动,常与其他梅花雀科鸟类混群。以小草籽(直径1至2毫米)为主食,如一年生的Echinochloa和Setaria草籽,以及埃塞俄比亚种植的tef(Eragrostis tef),同时食用玉米(Zea mays)和木薯(Manihot)等农作物。在地面觅食,常在露天厕所区的裸露地面吃草籽。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7月至4月(主要10月至12月)在塞内加尔,全年除干季高峰(主要5月至10月)在尼日利亚,3月至4月和9月至12月在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全年(主要3月至6月雨季),赞比亚1月至9月(主要1月至4月),马拉维全年(主要3月至5月),津巴布韦峰值12月至3月,南非北部(前德兰士瓦)12月至4月,东部(夸祖鲁-纳塔尔)1月至3月。繁殖对通常分散;有时数对在草屋顶。雄鸟持羽毛向雌鸟展示,飞翔时翅膀发出响声,站立竖直,头向后仰,羽毛挥动,向上跳跃,最后深鞠躬。巢为松散的草球,侧入口,置于灌木或树上,茅草屋顶或地面。每窝3至5枚蛋;孵化期自最后一枚蛋起11至12天;雏鸟皮肤出生时粉红,灰色绒毛,喙缝有两对白色乳突,由一条窄蓝色带隔开(至离巢时转黑),腭黄色,通常三点(有时五点),喉部粉红,舌黄色无斑,下口线粉红,末端黑色,标记在较老雏鸟中横跨,后部形成舌下新月(成年黑色腭点扩大并在成鸟中融合成黑色口线);离巢期18至19天;离巢后双亲再喂养10天。巢被靛蓝维达雀寄生,其成年雄鸟模仿宿主歌声和叫声,幼鸟模仿宿主雏鸟口腔颜色和模式。最早繁殖年龄为4个月。

区别辨识:褐背火雀的区别在于后者具有褐色臀部。与斑胸火雀相似,但后者冠部褐色(而非红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包括西部、中东部、东部和南部。具体国家和地区包括塞内加尔、尼日利亚、赞比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津巴布韦和南非等地。曾在埃及引入,现已绝灭。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红嘴火雀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