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巧织雀(英文名:Northern Red Bishop,学名:Euplectes franciscanus),是雀形目织雀科巧织雀属的鸟类。繁殖期尾上覆羽几乎遮住整个尾部,头顶黑色部分较大,区别于红巧织雀。广泛分布于非洲赤道以北地区。
外形特征:橙巧织雀是一种小型鸟,约11厘米长,体重介于12至22克之间。繁殖季节的雄鸟具有鲜明的对比色:头部、喉部、胸部为红色至红棕色,背部、尾上覆羽鲜亮的红色,而前额、脸颊和耳羽为黑色,尾部棕色被红色尾上覆羽遮掩。翅膀呈棕色,边缘较浅。雌鸟和非繁殖季节的雄鸟羽毛为淡褐色和白色相间,具暗色中央条纹,与歌雀类似。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在换羽前有更宽的淡色羽缘。
鸣叫特征:鸣唱由细薄的尖叫声组成,随后是粗糙的‘zee-zee-zee’哼声和嘶嘶声。飞行时发出咔哒声,接触呼叫为高音的‘tsip’,警报时发出尖锐的‘chak’。
生活习性:栖息于高大的开放草地、作物田和季节性泛滥区,偏好在季节性泛滥区筑巢。高度群居,非繁殖季节形成大群,与金丝雀和蜡嘴雀等种子食用者共处。主要以小草籽和昆虫为食,尤其偏爱小米,也吃其他农作物如高粱、甘蔗和玉米。在海拔600至1800米的地方可见,但也能在低地和沿海地带发现。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8月至11月在冈比亚和塞内加尔,5月至10月在马里和象牙海岸,7月至9月在加纳,6月至7月在多哥,7月至11月在贝宁,6月至10月在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利亚。一雄多雌制,雄鸟建立领地,通过展示飞行吸引雌鸟。巢由雄鸟建造,为球状结构,侧入口,内衬草花头,放置于地面1至2米高处,通常由垂直的草茎支撑。每窝产卵2至4枚,平均大小为17.3 x 12.8毫米。仅雌鸟孵卵,孵化期13至14天;雏鸟仅由雌鸟喂养,育雏期14至16天。
区别辨识:与黑翼巧织雀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小,喙较短,与黄冠巧织雀的区别在于颜色更偏向黄色,胸部条纹较少。雄鸟的连续红色下巴是区分于红巧织雀的明显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西非、中非、东非,具体包括毛里塔尼亚南部、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几内亚、马里南部、塞拉利昂北部、利比里亚北部、布基纳法索、象牙海岸北部、加纳(内陆为主,沿海局部)、多哥、贝宁、尼日西南部、尼日利亚(主要在大河以北)、乍得南部、喀麦隆北部、中非共和国北部、苏丹(尤其是尼罗河及其支流)、南苏丹、埃塞俄比亚西部和东北部、厄立特里亚西部、索马里西北部和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部、乌干达北部、肯尼亚西部(巴林戈湖和博戈里亚湖)。在西印度群岛有引进种群,包括波多黎各、马提尼克、瓜德罗普、古巴、牙买加和圣克罗伊岛(美属维尔京群岛)。在美国加州洛杉矶附近也有引进的种群。
其他:橙巧织雀在一些地区被视为害鸟,据报道会损害农作物,如索马里的作物。在西印度群岛的引进种群在甘蔗作物的草地边缘繁殖。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橙巧织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